市界 2019-07-02 06:53:02
文 ✎ 雷彦鹏 编辑 ✎ 成静卫
1994年,中央电视台首次对新闻联播至天气预报之间的黄金时段进行广告招标。 这场招标会的操盘手,是央视广告信息部的谭希松。这位女强人广撒英雄帖,造势第一届招标会。招标会的日期被定在了11月8日,寓意“要要发”。 如果摘得“标王”,无论哪个品牌,能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露脸,效果不言而喻,但是“标王”之争没那么容易。 招标会前夕,北京云集了来自全国各地近百家大企业。大家都觉得,主角会是小有名气的孔府家酒或者创造了保健品神话的广东太阳神。 谁都没料到,孔府宴酒成为最大黑马。这家地处山东西南部的鱼台县小酒厂,以创纪录的3079万元夺得“标王”。 一个县级小酒厂,因此一举创下了神话。 1995年,孔府宴酒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超过当时的行业龙头五粮液,“标王”变成了当年的“酒王”。 这个“酒王”只是昙花一现,很快就跌落深渊。近期,早已处于破产边缘的孔府宴酒多项资产在淘宝平台上拍卖,昔日“酒王”沦落至此,令人唏嘘不已。 近三十年间,中国白酒行业起起浮浮,“酒王”换了一个又一个。 如今,茅台在白酒行业一骑绝尘,无人能挑战其地位。7月1日,贵州茅台收盘价首次站上千元大关,总市值达到1.3万亿,接近贵州全省GDP,在资本市场彻底封神。 01白酒蛮荒时代
若要谈论“酒王”的故事,还得以汾酒开头。 上世纪八十年代,汾酒经过多次扩建,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之后,又引进了现代企业制度,在常贵明的带领下,一系列的改革使汾酒脱颖而出,成了白酒行业的龙头。 1987年,汾酒厂实现利税8831万元,茅台酒厂当年仅为1391万元,五粮液也只有2209万元。 杏花村汾酒在当时有“四最”:每年出口量最大,差不多是全国其它名酒出口量的总和;名酒率最高,达99.97%,全国每斤名酒中就有杏花村汾酒厂的半斤;成本最低,物美价廉;得奖最多。
在烟酒价格由国家规定的时期,越是名烟名酒,供不应求的问题越严重,因此出现了走后门、投机倒把和黑市交易等现象。有些人可以利用各种关系买到平价的名烟名酒,而一般消费者,要用高于牌价一倍甚至几倍的钱才能在黑市上买到。 1988年7月,国务院决定放开名烟名酒价格,同时提高部分烟酒价格。这就意味着,名酒的“计划调拨时代”成为历史,名酒也将告别“价格差不多”时代。 放开价格的有茅台、五粮液、汾酒、郎酒、泸州特曲、古井贡酒、洋河大曲、西凤等,共十三种名酒。把价格放开,由企业按市场供求自行定价,各企业的决策就显得格外重要。 当年,十几元一瓶的五粮液第一次公开提价,茅台的零售价到了140元左右。不过,那时候茅台和五粮液还只是个陪衬。 1988年,汾酒在全国率先突破1万吨产量。 改革开放之初,茅台酒厂不过300多人,年产量只有200吨左右,不但赚不到钱,每年还要亏掉几十万。到1988年,年产量也不过1300吨。五粮液虽然知名度不小,但市场表现不是很亮眼。 这奠定了汾酒在白酒行业“汾老大”的地位。 1993年,汾酒的销售收入和经济效益又是行业第一。到这年,汾酒在白酒行业的头把交椅上已经连续坐了六年。 1994年1月,山西汾酒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上市的白酒企业,开启了白酒行业的一个新时代。 出人意料的是,这一年也是汾酒被逆袭之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