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公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中,“数据”被纳入市场化配置改革的五大基础生产要素,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要素并列。
文件提出要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数据”与土地等传统要素的区别有哪些?制约数据市场化交易的瓶颈是什么?个人隐私与数据市场化交易间的平衡如何取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专访了上海交通大学数据法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何渊。
何渊表示,“数据”作为中国下一步发展数字经济的底层支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距离市场化交易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用户同意等法理问题与数据确权等技术问题是其瓶颈。他提议,为使数据能顺利进行市场交易,可考虑向科技公司开征“数据税”。
澎湃新闻:数据纳入市场化配置改革基础要素的意义是什么?
何渊:这不是“数据”作为基础生产要素与其他几大要素第一次并列。去年,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最早提出将数据作为市场化生产要素之一。
本次出台的文件则具体细化了下一步“数据”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改革的方向,即首先从推进政府数据开放等三个方面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先把这个市场培育起来。
在我看来,将“数据”与土地、资本等传统基础要素并列,是为了突出其在接下来我国重点发展的数字经济中的重要性。
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中,中国想领先,想在数字经济上超越欧美,“数据”是最基础的。5G和人工智能是数字经济的双擎驱动,但其最底层逻辑仍然是数据。
实际上,这次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是同步行动,我们看到一系列后续文件,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 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地方政府层面,上海随后公布了《上海市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
澎湃新闻:数据与土地、资本等其他要素有何本质不同?
何渊:数据在本质上与其他传统要素有很大差别。
首先,数据没有独占性,我用了,你还能再用,互不影响。不同人拿到同一批数据可以玩出完全不同的花样来,与不同的算法结合可以开发出很多有意思的App。
其次,数据没有稀缺性,现在我们每天不断地生产新的数据,呈指数级增长,未来5G时代更加不可想象。所以把“数据”比作“石油”我觉得不恰当,未来从智能马桶到智能门锁,万物互联,所有电子产品都可能收集数据。
最后,数据的价值会很快衰减,最新的数据价值很大,两年后这些数据就没有大的价值了。正是因为具备这些与传统要素完全不同的特性,所以必须让数据流动起来,你把一批数据存个十年,期间花费储存成本不说,等拿出来后,一点价值都没有了。
澎湃新闻:目前制约数据市场化交易的瓶颈是什么?
何渊:目前面临的主要是法律上和技术上的双重困境。
首先说法理层面,我们现在的重点是强调数据保护,因为企业侵犯个人隐私数据的事件太多了。现在《网络安全法》第42条是主要依据,规定企业未经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也就是我们现在首次打开App都会点的那个用户协议。
同时这个第42条还规定,经过处理无法识别特定个人且不能复原的不属于限制范围。也就是依照现有法律,经过匿名化处理的数据其实是可以交易的,因为这时已经是商业化的数据了,不再涉及个人信息。
但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取得用户同意还是数据匿名化都越来越难。5G时代来临,所有电子产品都会不断生成数据,面对海量数据,全部取得用户同意需要极高的合规成本,企业是难以承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