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学是一门由国际关系学院首创的新兴课程和新兴学科,“创新”成为其最大优势和特点。首先,国家安全学科属国内首创,在学科建设上具创新性。其次,国家安全学包括国家安全基本概念和理论、国家安全的构成要素、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危害国家安全的因素、国家安全保障体系五个部分,形成了一个具有创新性的中国特色国家安全学理论体系。第三,国家安全学的一些重要观点具有创新性,如提出“系统安全观”,强调“国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和国家安全活动的根本目的”,认为“文化的先进性是国家文化安全的关键”等。 2004年版《国家安全学》虽然在国内首次创立了国家安全学科体系,体系结构和基本内容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创新性和系统性,但从后来的情况看,还有一些地方需要修订和补充。为此,刘跃进2014年又出版《为国家安全立学——国家安全学科的探索历程及若干问题研究》一书,探讨了国家安全学科建设中国一些新问题,例如把国家安全构成要素从10个扩展到12个,增加了资源安全和社会安全两个独立的一级要素,并且把原来的“国土安全”修订为包容性更强的“国域安全”,同时还在最后一间专门探讨了“国家安全保障中的公平正义与法治民主”问题。书中认为,“在我们的社会中确立公平正义原则,采取有效措施遏制不公不义现象的扩大和蔓延,特别是在几年之内缩小收入差距、平衡权利关系、达成某种程度上的权力制约,最终实现财富分配和权力分配的相对公平和正义,才能保障社会稳定、政权巩固、国家安全。”书中还指出,“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根本目标的政体体制改革,以及由此走向真正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仅会使社会的公平正义得到制度性保障,使国内民众心和气顺,从而纾解严重的内忧,而且也必将使中国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及周边国家取得更多的政治共识,在一定程度上纾解日益严重的外患。”“因此,从理论上深入研究法治民主与国家安全的关系,特别是它们在当代国家安全保障的重要作用,是国家安全学理论和当前国家安全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议题,也是《国家安全学》修订时需要作为独立一章给予更充分讨论的重要问题。”这样的论述,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精神,使其成为土生土长的中国特色国家安全学。 二、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安全学学科体系 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一样,近代以后都远远落后于西方,所以近代开始向西方学习时,不仅学习西方国家的自然科学,也大量学习西方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新中国成立后,除了学习苏联米丘林生物学时把西方遗传理论当反动哲学批判抛弃,以及“文革”中批爱因斯坦相对论外,我国在自然科学技术领域依然努力向西方学习,但在哲学科学领域却是除马克思主义之外其他学派的理论都被批判抛弃了。 改革开放后,除了更加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自然科学技术外,中国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也开始了一个学习西方的新高潮,翻译出版了大量西方哲学社会科学论著,接受了大量西方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而且哲学社会科学的专业课程讲授的内容也多源于西方,是西方学者创立的各种概念、观点、学说和理论。之所以这样,并不是因为中国人天生崇洋媚外,而是因为“文革”结束后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实在是一片荒芜,拿不出任何像样的哲学社会概念体系和理论体系。这个过程刚开始的时候,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学者还没把国家安全作为研究对象,也没有直接移植西方的国家安全理论,只是有个别学者会针对西方的国家安全体制、国家安全战略、国家安全立法、国家安全活动等作些介绍和评论,同时在国际关系理论、战略研究等领域介绍引进西方的“安全研究”、“国际安全研究”等。 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在西方兴起不久的非传统安全理论传入中国,从非传统安全角度研究普遍性安全问题及国家安全的论著逐渐增多。更重要的是,在国际关系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中,为了满足国家安全学课程开设的需要,一些教学科研人员开始系统研究国家安全问题,发表关于国家安全学、国家安全学学科体系、国家安全概念与理论问题等方面的文章。经过一段时间探讨,我国第一部系统性国家安全学著作《国家安全学》于2004年公开出版。这部著作虽然介绍了西方国家的一些国家安全概念和成果,特别是非传统安全研究成果的理论,但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构建都是基于汉语文化,是在汉语文化的基础上定义概念、拓展领域、形成理论、构建体系的,因而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学理论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