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舆论工作作为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新时代的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践行“四力”,即要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真正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目标,到火热的实践中去,到人民群众中去,在生活一线调查研究和深入采访;报道内容既要注重热度,也要讲求高度、追求深度;要勤于钻研业务,多读专业图书报刊,多向同行学习,不断提升专业能力水平;在专业上练就“几把刷子”,业务上会使“十八般武艺”,从而切实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办报之路充满艰辛且跋涉永无止境。在媒体传播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当下,许多人包括一些媒体人都对行业未来信心不足。我曾有机会专门考察过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新闻业,与世界同行的交流和对这些国家报业的观察也证实,无论遇到多么严峻的挑战,新闻一直都在,新闻的专业性也一直都在,主要是依旧有需求。人的社会生活,离不开大量信息,但人们需求的这些信息一定是经过了深入调查后的专业信息,以及符合公共利益的传递。互联网带来的只是如何获取、传播信息,缺乏专业的选择和调查。更何况新闻信息,不仅传统受众需要,就算是年轻人,他们不看报纸、不听广播、不看电视,只看手机,但依旧需要新闻信息,只是不再习惯传统载体和文字,而是用移动端,用音频来听、视频来看罢了。事实上,今天看新闻资讯的人并未减少,只是打开方式不一,形式更加多样。国外媒体人将当下媒体现状及未来十分形象地比喻为“站在渡口”的媒体融合,只要树立信心,艰辛渡过河去,坚持到达对岸,媒体就又能风光无限了。 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信息的海量涌现,人们身处算法推送、流量为王的信息“投喂”时代,每天不由自主地生活在信息“漩涡”之中,更为迫切需要经过专业选择的有用信息,应该说这样的需求给办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只要坚定新闻自信,坚守新闻理想,抬头观察思考大千世界万千变化,埋头努力满足广大读者新闻需求,新时代的媒体大有可为。 当然,事非经过不知难!一家报社的成长史、一张报纸的影响力,除了团队的持续努力和心血付出外,离不开方方面面的关心和支持。正是上级领导的关怀、行业同仁的关注、读者朋友的支持,加上报社上上下下的努力,成就了今天的《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在行业的影响力和公信力,被亲切誉为“媒中媒”“报中报”。当然,作为国家新闻出版署主管的报纸,我们感到,越是在众声嘈杂的时候,越应该坚守一种文化自觉,保持一种文化清醒,越是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要以服务中宣部中心工作为切入点,做好全行业的舆论引导工作。同时,要在新媒体、自媒体的冲击和影响下,加快推动自身的深度融合。未来路上,我们将聚集全报社的智慧和力量,让这张报纸质量更高、影响更大!
09
主编:2011年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宣布成立,这是中国出版宣传领域的盛事。多年来,集团在出版宣传方面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舆论引导能力发挥突出,获得了业界的广泛认可。您是如何定位集团的管理与发展?
马国仓:1988年,正值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新闻出版事业迅猛发展的大好时机,一份被称为“报中之报”的报纸应运而生,这张报纸就是《新闻出版报》,也就是今天《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的前身,当时还只是一份八开四个版的周二刊报纸;今天,当年的新闻出版报社也已经发展成为拥有一报两刊和新媒体矩阵的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 不管是作为一张报纸,还是一个集团,我们始终与时代共进,与改革同行,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写下一家行业媒体改革发展的新篇章。一是不忘初心,坚守传播阵地。从创刊时单薄的报纸到现在传播形态多样的传媒集团,从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为国有文化企业,无论怎样发展,我们都始终牢记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重要阵地的职责使命,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发展大局、中宣部中心工作和行业改革发展的热点难点进行宣传报道,真正成为新闻出版广电领域的重要宣传阵地,集团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断增强,通过宣传有力地引导和服务了行业的改革发展。二是服务行业,彰显新闻的力量。正如我前面所说的,《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和《中国出版》杂志作为覆盖行业的专业报刊,自创办以来,一直把服务好党和国家发展大局、关注行业改革发展热点难点、满足行业读者需求作为报道根本宗旨,不断在精品力作上下功夫,策划推出了大量有权威性、有影响力的重大典型报道、系列报道。重大历史事件,从未缺席;行业改革进程,投身其中;“四力”活动,持续践行。三是转型升级,走向多元发展。报刊新媒体作为集团的主业、主阵地,是事业之本,必须守好。近几年,集团主动为业界交流搭建平台,内容直击行业发展热点难点,业界反映非常解渴,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开始凸显。同时,集团还为行业与社会沟通架起桥梁,持续打造的一些品牌活动既密切了集团与各个领域的联系,更拉近了集团与行业、与社会的感情,延伸了集团发展的产业链条,拓展了生存的空间,集团的行业权威性、社会影响力大大得到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