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论当编辑记者,还是当社长总编辑,我始终倡导并践行“我在现场”新闻理念。记者只有在现场,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才能保证新闻的真实性;记者只有在现场,感受现场氛围,感知事件脉动,才能写出新闻的生动性。这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有次参加出版界举办的西部大开发出版座谈会,本来是去写一个会议消息的,但会上专家们在谈及西部大开发宣传时认为,媒体在西部民族地区的宣传上,往往根据“需要”出现极端:要么天高地广,风光旖旎,美丽无限,好得不得了;要么狂风劲吹,黄沙满眼,环境恶劣,艰苦得难以生存。自己敏锐意识到这一情况的普遍性,立即通过采访与会发言专家,剖析这种出于宣传需要而夸大事实的“新闻”造成的危害,写出了《西部大开发宣传:实事求是.莫走极端》,该文刊发后,因及时为西部大开发舆论宣传提了个醒儿,产生的社会反响大大高于会议本身的报道。从被动跑新闻到“我在现场”主动抓新闻,这既是自己新闻采写实践的一大转变,也是在新闻理念上的一次提升,更重要的是这一观念深深融入我的血液之中,每到新闻现场,便有抓新闻的冲动和欲望。如2012年我曾两次带队先后在湖北和北京采访当地农家书屋,分别写出了《以人为本的惠民工程 利民为民的湖北样本——雨中采访黄冈市黄州区王家湾村农家书屋见闻》和《北京益民书屋:〈果树词典〉自述》两篇通讯;2013年带队采访北京、上海等地的全民阅读活动,又分别写出了《北京:年年吹响市民阅读“集结号”》和《上海书展十年实现“四化”》等作品。这些作品都不是事前策划写进方案的“规定动作”,而是受到现场感染主动写就的“自选动作”,加之是“走转改”作品,自己力求做出表率,在内容、文风上都寻求自我突破,刊出后由于视角独特、写法生动、内容扎实,均受到业内高度评价,有的还被采访地党报转载。 干好新闻工作,仅有“跑”的热情和深入现场的作风是不够的,还需要勤于思考。只有勤于思考、深入思考,才能写出有角度、有深度、有温度的作品来。同时,新闻工作又是一个颇具成就感的工作,每每自己的付出变成文字刊出,特别是一些存在的问题由于自己的报道而得以解决,为读者所称道时,心里就油然生出职业自豪感,这也让自己始终钟爱着这个职业,并无怨无悔几十年如一日探索奋进在新闻路上。
02
主编:原新闻出版总署图书管理司作为全国出版事业的管理机构,承担着图书出版政策制定、规划布局、规范管理等重要职能,您曾经作为相关负责人,哪些工作给您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马国仓:我2006年通过在原新闻出版总署系统竞聘上岗,担任了原新闻出版总署图书管理司副司长。从事出版管理工作,对行业的熟悉程度至关重要。一方面,自己从事出版宣传的经历,熟悉行业情况和图书出版程序,能更好地开展管理工作;另一方面,从基层到管理部门的经历,让我更能理解基层工作的实际情况,在制定政策时会更多地考虑基层的实际和困难。 此前在报社工作时,我曾牵头负责一组关于买卖书号现象的系列报道。这一问题曾是行业顽疾,也是敏感问题,大家都不愿或不敢触及,但这是行业的焦点问题,在管理部门和报社支持下,自己带领采访小组深入全国各地,在长达两月调研采访基础上,深入思考、反复讨论,策划并连续推出一组十一篇买卖书号问题系列报道,首次全面深入剖析了这一行业难点热点问题,该组系列报道在产生巨大社会反响的同时,获得了当年的中国新闻奖。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行业管理不能仅靠整治,更要通过政策引导,让行业真正发展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比如针对书号买卖问题,原新闻出版总署针对当时出版单位发展实际,逐步放开书号管理,对行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扶持和促进作用,出版社经营状况改善后,买卖书号现象自然减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