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管理部门的角度来看,一方面要抓行业繁荣,多出好书,这是出版界永恒的主题;另一方面要严格管理,杜绝出现问题书籍,做到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记者生涯对我从事管理工作帮助很大,让我在处理问题时更能贴合实际。我参与了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工作,这一举措也推动了出版业的繁荣发展。 我国出版业与国内其他行业相比,总体营收规模不大,利润也不高。但是,我们不能单纯这样对比,因为文化产业发展,不仅要算经济账,更要算社会效益账。综合社会效益来看,出版行业发挥着巨大作用。正如出版家陆费逵所说:“我们的书业虽然是较小的行业,但是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却比任何行业都大。”我常说,出版业虽然具有产业属性,但它的作用并非单纯为了赚钱,出版业的主要职责是出好书,这是考核出版业的首要标准,没有好书,出版业即使再有钱,也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谓“没有钱出版业活不下去,没有好书,出版业活着也没有多大意义”。 出版在时代发展中有一个重要功能,即价值引领,这一点非常关键。我们常说,读什么书是个人的选择,但国家需要通过出版来引导大众。个人读书可能带有功利性,选择对自己有用或读起来舒服的书,但从国家层面而言,倡导出什么书、读什么书,都要站在社会进步、民族复兴的高度进行很好的考量和设计,这样才能提升国家软实力、统一人们思想意志,尤其是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和政策主张,出版的价值引领不可或缺。正因出版具有价值引领的重要功能,出版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的政治、经济特别是文化发展。从专业角度和当下发展的态势来思考,我们需要顺应变化、转变思路,出版单位亟须将业务链条再延伸一公里,从单纯的出书扩展到关注阅读。现在出版社若不重视阅读,未来将难以为继。所以,出版社既要出好书,也要抓阅读,读你书的人越多,书的功能价值发挥得越好,读者增多还能增加销量,提升经济效益。让更多人阅读好书,既实现了国家倡导的价值引领功能,又增强了自身实力,体现了文化的作用。
03
主编:出版既是事业也是产业,在文化强国建设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当前,出版业成绩卓著,但也挑战巨大,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对出版全流程、全领域的深刻冲击,您认为出版业应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马国仓:出版作为文化核心产业,一方面其意识形态属性和软实力地位让出版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愈发重要、更受重视,成为治国力量、竞争利器、精神良方,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的政治、经济特别是文化发展。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全球出版业产生巨大影响,出版内容的传播环境、传播渠道、传播技术、传播介质、传播格局都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传统出版业面临的发展问题日渐增多,挑战和压力日益加大。面对当前的挑战,出版业要勇于直面压力。 一是内容生产要直面导向压力。导向是出版与生俱来的,出版业的实践无数次地证明,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并非一件易事,出版工作中导向的压力始终存在。政治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等,在过往的出版实践中都曾经出现过。我国出版业要积极以优秀精神产品宣传党的政策主张,传承文化、教化育人,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用出版工作的实效和成绩体现作为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宣传阵地的正确政治方向。 二是生产经营要直面市场压力。经过持续的文化体制改革,我国现有出版单位已成为独立市场主体,生产经营工作是其正常的市场行为,更是其市场竞争的力量。从宏观上讲,我国出版业发展纵向看成绩巨大,可谓翻天覆地;但横向看,和世界跨国出版大鳄比,经济实力依旧弱小,在市场上特别是国际市场还腰杆子不硬。出版单位经济实力弱小的现实局面,是我国出版强国建设的短板,也是中国出版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薄弱因素。加之当前以互联网技术为引擎的新型出版业态对以内容生产和加工为主体的传统出版方式造成越来越大的冲击与挑战,让长期以产品销售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出版企业市场压力陡增,经济压力加大。企业收入减少,行业增速放缓。实践中,大家都在进行着积极的探索,有的强化管理,有的延伸服务链条,有的布局数字出版,还有的进行资本运作……但无论怎样的探索,出好书始终是出版业永恒不变的主题。特别是当前我国出版业的主要矛盾依然是市场供给与读者多元需求之间的矛盾,生产更多满足当前人们个性化、多元化需求的图书精品,依然是出版产品生产传播者的职责。不管是传统出版产品,还是数字出版产品,能否赢得读者、占领市场,最终都要靠优秀产品说话。出版业经济实力的壮大,还是要向优质内容、向市场要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