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国仓:我始终认为,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文化、出版和阅读都不可或缺,蕴含生生不息的力量。报纸期刊作为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在价值引领方面的作用愈发突出和重要。虽然由于技术的发展,载体和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办好报纸杂志的关键仍然是内容为王。 《中国出版》杂志创刊于1978年,作为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主管的学术刊物,有着40多年的历史。在我个人的理解中,《中国出版》杂志作为“中国出版管理者的参谋”,其定位主要由主管主办单位决定的。它虽是学术杂志,但在创刊45周年座谈会上,与会领导指出它不仅具有学术性,还应有指导作用。所以我们在约稿时特别注重这一点,所发文章要真正能起到参谋作用,不断强化杂志作为机关刊、政治刊的舆论引导力。作为中宣部直属单位,编辑出版这样的杂志有站位考量,就是要对从业者工作有帮助,能为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过去,上级机关的管理者看了我们的文章后,在制定政策时会从中获取思路或依据,了解相关情况,我们的杂志切实发挥了参谋作用。这就是依据我们自身的定位以及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所处位置来确定杂志内容的定位,否则设立这本杂志就没有意义,它首先要为相关人员提供决策参考。 同时,我们的杂志面向行业,受众主要是行业领导者。因此,我们需要及时满足他们的需求,包括对行业现状、存在问题的了解,对各方面典型经验的掌握,甚至是行业内大家对某个问题的想法和思路,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服务和提供的内容。其实,我自己也有这样的需求。我常跟同事说,当遇到问题且大家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去调研其他单位是如何处理这类问题的,调研之后,我们再结合自身实际提出解决办法。如今出版业发展进入深水区,很多问题十分棘手,不是灵光一闪就能解决的。一方面要做好调查研究,把问题搞清楚;另一方面要看别人是如何解决的,借鉴他人经验,再结合自身情况,往往就能找到很好的解决办法。所以我希望把杂志办成这样:读者打开有收获,合上有思考,还能解决实际问题。只有这样的内容才受欢迎,才能实现新闻出版工作的意义和目标。 作为学术杂志,还要兼顾学术性和实用性,实现学界和业界的跨界融合。在实际工作中,我个人感觉学界和业界的隔离还是比较严重的,两者之间的距离较远,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目前我们杂志刊登了一些学界的稿子,因为学界有新的理论成果,可以为业界提供参考和指引。策划出选题在向业界约稿时,由于工作忙碌等原因,很多社长总编辑不太愿意写,不过很多时候经过编辑努力争取、一再催促也能写出来,这些来自实践的内容往往更受欢迎,针对性也更强,对学界也有很大的触动作用。所以在办刊过程中,平衡学界和业界的内容非常重要,这样的内容关照就会很自然地搭建起一座桥梁。虽然这并不容易,但我们一直在做这样的努力和尝试,路虽远,行必至,我想,久久为功,必有所获。
08
主编:集团旗下的《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其权威性和引领性都极为出色,无论是行业管理者还是从业者,都非常看重这份报纸。您办了这么多年报纸,其中的酸甜苦辣想必感触颇深,想请您和我们分享一下办报心得。
马国仓:我一生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奋战在自己钟爱的新闻出版工作岗位上。说到办报,其实是个极为辛苦的职业,节奏快、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需要迅速作出反应,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体会。有时会面临两难抉择,既要满足报道需求,又要考虑公开报道的效果以及从何种角度切入等问题,必须慎重思考,准确把握舆论的“时度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