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财经 国内 专栏 生活 关注 图库 艺术 关于

产经

旗下栏目: 宏观 商业 金融 产经

新华网财经观察丨微短剧产业进阶(2)

产经 | 发布时间:2025-11-12 | 人气: | #评论#
摘要:图为《唐朝诡事录》衍生短剧《唐诡奇谭》、《乘风破浪的姐姐》衍生短剧《乘风2025之三十而励》海报 微短剧突破了单一内容形态,成为一个链接用户、

  图为《唐朝诡事录》衍生短剧《唐诡奇谭》、《乘风破浪的姐姐》衍生短剧《乘风2025之三十而励》海报

  微短剧突破了单一内容形态,成为一个链接用户、品牌、地方与文化的媒介,其商业模式也从单一的付费投流,拓展至分账、品牌合作、产业带动等多元路径。

  技术赋能:AI成为提质增效的重要工具

  技术是精品化的“加速器”,曾经仅是遥远概念的AIGC,如今早已在微短剧市场落地,成为创作与运营的重要工具。

  在创作端,AIGC辅助编剧、自动生成分镜已成为很多短剧公司的标准流程;在用户侧,一些视频平台通过眼动仪、皮肤电等技术“让用户情绪可视化”,反哺内容优化;在体验端,互动剧、个性化弹幕等技术提升了用户的参与感。据行业估算,AI的广泛应用能使微短剧前期策划效率提升50%以上,后期制作成本下降30%。

  AI带来的商业价值也在井喷式扩大。据酱油文化创始人黄浩南透露,AI生成的漫剧市场付费规模(日流水)已从年初的100万飙升至目前的2000万,AIGC不仅极大降低了动画、玄幻等高风险题材的制作门槛,更在避免题材同质化上发挥关键作用。技术不再是辅助工具,而是与创意并列的生产力核心,它正在重塑从创意产生到商业变现的每一个环节。

  人文为本:从“情绪消费”到“情感共鸣”

  当行业度过最初的流量至上时期,微短剧市场已不再满足于浅层爽感的“情绪表达”,转而追求能与用户建立深层连接的“情感共鸣”。

  根据红果短剧平台观察,凡是情感刻画细腻的作品,其用户评论数都会非常高,用户粘性和停留时长也显著提升。这反映了用户需求的升级:从最初的“即时解馋”到渴望“营养与回味”。北京长信影视董事长郭靖宇表示:“情绪共鸣是喜怒哀乐,情感共鸣是让观众在深层情感中看到自己、理解自己、感动自己。”容量短剧副总裁胡朝清认为,精品创作应回归“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有笑有泪的小人物、有爱有梦的真生活”。

  一批兼具社会关怀与文化底蕴的作品成为市场新宠,如聚焦街道办工作的《西城无小事》、传承非遗文化的《傩戏》等。中国广电联合会发布了包括《火神七日》《山河棋语》在内的四部中国传统文化系列微短剧,将传统文化借由微短剧的形态,打通与年轻观众的情感共鸣。

  图为短剧《西城无小事》《傩戏》海报

  不难预见,未来微短剧的竞争力,将从“冲突密度”转向“情感深度”,其承担的角色也将从“情绪快消品”过渡为“时代文化的记录者与传播者”。

  出海提速:从“文化试水”到“全球战略”

  从简单的译制输出,到针对海外市场定制开发,微短剧出海已进入“全球本土化”的2.0阶段。

  据了解,一些头部短剧公司如九州文化、点众科技等,均在海外建立了本土团队;出海渠道从YouTube等大众平台,转向专门面向海外的短剧App,山海星辰文化等公司成立了自己的海外短剧平台,登陆了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海题材从古装、言情等传统优势类目,向都市、悬疑、现实主义等多元类型拓展。微短剧正凭借其轻快、强情节、易理解的特点,成为打通全球市场的高效文化载体。

  九州文化联合创始人仲佳奇透露:“我们去年一年上线300-500部海外本土拍摄剧,1500-2000部国产剧译制出海。”这组数据揭示了出海业务的巨大体量和成熟模式。微短剧不仅是国内文化消费的热点,更已成为中国文化出海的一支“轻骑兵”。

  精品化确立了内容的标准,跨界融合拓展了产业的边界,技术赋能提供了进化的引擎,人文为本回归了创作的本源,出海提速打开了增长的天空。当行业不再对流量焦虑,当创作者的匠心得到市场的反馈,微短剧便能摆脱浮躁,成长为一种坚实的文化力量,在方寸之间承载时代的精神。

责任编辑:网络

上一篇:俞敏洪,还是没能保住孙东旭

下一篇:没有了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国内 | 专栏 | 生活 | 关注 | 图库 | 艺术 | 关于 | 名人堂

          Copyright © 经济报道网&北京新华佳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7457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29445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海24062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3228

电脑版 | | 移动版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