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厂商跨界造车早期也面临着类似质疑。业内多是不看好的态度,相比于手机,汽车零部件数量更多,供应链更复杂,规模制造难度更大,所需资金的体量也更高——这不是一个没有壁垒的行业。 不过,国外的造车新势力特斯拉已经率先打破了汽车行业的“高墙”,随着电动化、智能化的加速到来,造车门槛已经降低,百年汽车工业必将迎接一批新兴势力的加入,这些新势力未必不会是同样有着量产工艺、软件基础的手机厂商们。 手机厂商造车,也或多或少有着背水一战的意味。行业公认的逻辑是,相比于竞争激烈的手机行业,智能电动车行业增量空间巨大,手机厂商跨界造车,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反过来看,手机市场已经是一片红海,厮杀惨烈,车企转身冲进这一领域,似乎不是一个理性的选择。 有汽车行业投资领域的人士就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我不认为蔚来要造手机,手机和车机、汽车是完全不同的战场,完全没有必要——把手机、智能硬件和车内空间更好地互动不香吗?” 但进一步看,汽车行业也肉眼可见地“卷”起来了,市场增量空间巨大,但没人能保证每一个玩家都能顺利发展,从这个角度分析,车企做手机也不失为一种未雨绸缪,有谁会拒绝“第二增长曲线”呢? 吉利和蔚来都不是没有野心。吉利的手机定位高端智能机,李书福认为,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迭代和个性消费的升级,用户对智能手机的需求已经成为依赖,更加高档、更加智能的手机发展前景仍然可期;蔚来虽然没有“官宣”,但据36氪报道,蔚来手机基本上排除贴牌的可能性,而是会亲自研发设计。 在智能汽车时代,车企也已经布局了手机产业链上的相关业务,吉利和蔚来都在研发芯片、操作系统等底层技术,在设计、研发、高端智能制造、产业链管理等领域也积累了经验,造手机的门槛相对来说并不高。 吉利旗下的汽车智能化科技公司亿咖通曾发布过一则文件,介绍车机端和手机端的开发差异,可以看出车机端的开发难度和要求都更高,手机端则好一些。 同样是智能信息系统,手机的生态是成熟的,手机本身是一个独立且封闭的系统工程,但车载智能终端不是简单的智能技术的扩展延伸,由于可以获取到车辆的信号数据,实质还是车辆工程。 上述文件还指出,电子领域可靠性要求等级一般是:消费级(手机、电脑)<工业级(工控设备)<汽车级,车机在功能测试、湿热测试等各项指标中都比手机严格很多,软硬件开发要求更高。“在硬件上,手机处理器可运行的温度范围等指标,往往达不到车规级要求,车机硬件在工艺制程和性能上妥协,才能符合车规级标准认证;在软件上,汽车在使用场景和环境上的不同,也增加了开发难度,例如车机启动时间短,要达到点火即亮屏的效果,需要对系统不必要的部分进行裁剪和二次开发。” 值得一提的是,车企跨界做手机,也是自身品牌的一次延展,吉利和蔚来都是成熟的品牌,尤其是蔚来,品牌标签显著,且有自己的渠道,从消费端来衡量,多卖一个品类并不难。这方面华为已有先例,有接近汽车流通领域的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产品力提升之后,华为在汽车领域的号召力仍然非常强大,“最近AITO的进店量一直在涨。” 不过,客观而言,业务布局到更多领域,对掌舵人的管理能力和公司的资源分配也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外界对蔚来、吉利造手机的前景还是有诸多分歧,一如有很多人并不看好小米和华为的汽车业务。实际上蔚来、吉利本身就布局颇多,在产业链上下游甚至在一些乍一看并不相关的领域都有投资,手机业务能够做到何种程度,对于吉利和蔚来这种手握资源的“大厂”来说也并不完全悲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