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更能反映创新贡献的技术市场交易额来看,2013年我国技术合同市场成交额为7469亿元,到2022年则已经攀升至47791亿元,增长至原来的六倍,创新转化能力的提升可见一斑。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然存在原创产品和高端产品少、质量不高等问题。科技创新体系存在基础研究能力仍然薄弱、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技术转换机制不健全等短板。为此,在近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不断提及强化基础研究、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等内容。 2021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次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加强长期稳定支持,提高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 从研发投入结构上看,基础研究的短板正在加速补上。在R&D经费支出中,基础研究经费从2013年554.95亿元增长至2022年1951亿元,占比从4.68%提升至6.32%。 国家发改委在《关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中透露,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竞争前沿,布局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作为“源头活水”,接下来能否补上基础研究的短板,对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意义重大。 17%: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数字经济发展被高度重视,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6年,在杭州G20峰会上,“数字经济”首次被列为G20创新增长蓝图中的一项重要议题,数字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次年3月,“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此后几年间,“壮大数字经济”“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等先后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数据见证了数字经济的快速崛起:2012-2021年十年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至45.5万亿元,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占GDP比重由21.6%提升到39.8%,电商交易额、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全球第一。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还透露,过去五年,我国数字经济不断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7%以上。在对今年政府工作的建议中,报告进一步提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顶层规划也在加速落地。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将数字中国建设工作情况作为对有关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参考”。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数字经济将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点转型方向,数字经济和智能产业将迎来重大机遇。 1891.3亿美元: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世界经济面临多重挑战,而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正值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实行45周年、自贸试验区成立10周年,“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也被写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之中。回看近10年来政府工作报告,这一表述为首次出现。 近年来,我国坚定扩大对外开放成绩亮眼。报告指出,过去五年,共建 “一带一路”扎实推进,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RCEP)生效实施,建成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8.6%,突破40万亿元、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 2022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1891.3亿美元,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对外开放水平达到前所未有高度的同时,压力和挑战仍不容忽视。 “今年全球外贸‘蛋糕’做大的可能性比较小,要思考怎样努力继续发挥优势。”近日,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坦言,今年外贸压力明显加大,主要是外需减弱。此外,世界经济衰退风险上升,保护主义、地缘政治等影响也带来挑战。 有专家指出,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吸引和利用外资机遇与挑战并存。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均明确提出“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无疑进一步显示出推进高水平开放的更大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