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例如景顺长城基金经理杨锐文强调,科技产业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它遵循着螺旋式上升的内在规律,常经历从概念导入、技术成熟到商业化应用的周期性波动,过程中的曲折与调整是常态。 券商中国记者还注意到,一位以投资新能源产业著称的基金经理在三季度减持新能源,开始加大配置PCB、液冷等科技主题。 基金三季报的基金经理持仓数据也能佐证这一趋势。主动权益基金经理三季度大幅加仓半导体、消费电子和通信设备等领域,电子行业更是成为历史上首个主动权益基金持仓超过25%的申万一级行业。主动权益基金在TMT(科技、媒体和通信)方向的仓位接近40%,创下历史新高。 “物极必反”“高处不胜寒”,也有不少基金经理直接表达了对科技板块估值与风险的担忧。他们对科技板块的“过热”表现持谨慎态度,认为“泡沫”已有所显现,需要警惕潜在的风险。他们担心,过高的估值可能会透支科技股未来的增长空间,一旦市场情绪发生变化,科技板块可能会面临较大的调整压力。 今年业绩翻倍的中欧基金基金经理冯炉丹强调,当下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过前期较大幅度的上涨,AI板块整体估值已不再处于低位区间,部分热门概念股的估值甚至包含了对未来多年高速成长的乐观预期。她指出,当前投资机遇与风险并存,机遇在于AI技术正处于加速迭代和商业化落地的黎明期,产业天花板极高。但风险在于,高估值意味着对业绩兑现的要求更为苛刻,也更容易受到市场情绪、流动性及宏观因素变化的冲击,板块波动性会显著加大。 最为极致的分歧,体现在是否要参与AI投资。鹏华基金基金经理陈金伟坦言,因未持有科技股,其产品在本阶段大幅落后,但他认为这更多是底层价值观的分歧,“我们不相信我们能跟踪到或者把握到这个股价向下的拐点,我们的代价就是我们基本上会踏空所有泡沫的机会”。 银华基金基金经理焦巍直接表达了坚守其“不参与”的立场,他在季报中强调,越是“牛市”思维盛行,越需要避免被叙事裹挟,一个良好的牛市也不可能脱离估值的引力,把树长到天上去,常常念叨“牛市”,放松对投资标的的基本面和估值要求,轻易追高和信任,往往成为下一轮泡沫破灭的惨剧伏笔剧本。焦巍认为与其郁闷和道歉,不如对一个交易策略的长期有效性和短期时效性加以判断。 “面对技术浪潮,需要‘大胆假设的同时小心求证’”。兴证全球基金经理谢治宇则认为,部分投资者对行业长期景气度开始产生疑虑,理由是“尚未在终端应用领域看到AI模型的广泛渗透”,技术路线的快速迭代也给未来竞争格局带来了不确定性。他希望通过密切跟踪行业的发展变化,力争做出足够前瞻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估值定价。 业绩分化依旧严重 “基民之所以对指数不断新高没有深切感知,或与近年来基金业绩表现不佳对基金投资者造成的信任裂痕不无关系。”一位基金老将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尽管其管理的产品业绩不错,但是整体份额三季度还是净赎回的。 在4000点的当下,基金经理们的业绩表现可谓是“冰火两重天”,呈现出鲜明的分化,一边是40余只基金近一年业绩翻倍,成为市场瞩目的旗帜;另一边则是200余只基金近一年业绩仍处于亏损状态。 在科技股爆发的时期,重仓科技行业的基金经理自然能够坐享科技红利,业绩蒸蒸日上;而那些未能及时布局热门行业的基金经理,则需要面临市场质疑。 投资策略的差异无疑是重要因素之一。偏好成长投资、积极布局新兴产业的基金经理斩获不错业绩,一些坚守价值投资理念,深耕传统行业的基金经理则跑输市场。在市场风格快速切换的背景下,基金经理的应对策略决定了其业绩表现的差异。 展望后市,基金经理们对市场走势的预测可谓是众说纷纭,充满了不确定性。在这个充满变数的市场环境中,宏观经济、政策导向、行业发展等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影响着市场的未来走向。 博时基金预计,接下来微观流动性仍然将延续充裕的状态,但需要注意的是两融等高风险偏好资金的变化,可能将加剧市场的波动。不过仍然需要注意的是,自今年623行情启动以来A股整体已经积累较大涨幅,后续需重点关注增量资金尤其是高风险偏好资金的的变化情况,预计市场下一阶段将以时间换空间,放缓斜率进一步震荡整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