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财经 国内 专栏 生活 关注 图库 艺术 关于

商业

旗下栏目: 宏观 商业 金融 产经

跑出700亿估值的垃圾食品之王(3)

商业 | 发布时间:2021-07-30 | 人气: | #评论#
摘要:除了主业辣条销量收窄,卫龙还面临存货积压和产品过期风险,报告期内,存货分别为3.06亿元、4亿元和5.41亿元,同期存货周转天数分别为51天、60天及6

除了主业辣条销量收窄,卫龙还面临存货积压和产品过期风险,报告期内,存货分别为3.06亿元、4亿元和5.41亿元,同期存货周转天数分别为51天、60天及67天,库存压力逐年上涨。

销售渠道方面,卫龙极其依赖第三方经销商销售产品。招股书披露,2018-2020年,卫龙线下经销商的销售额占卫龙整体营收比重分别为91.6%、92.6%及90.7%;全国拥有1950名线下经销商及57万个零售终端,其中约70%的零售终端位于下沉市场的低线城市。而线上经销商的销售额分别占到总收入的4.5%、4.2%及5.6%。与线下庞大的销售体系相比,2018-2020年,卫龙线上渠道发展并不顺利,营收分别为2.32亿元、2.51亿元及3.82亿元,占同时期总收入8.4%、7.4%及9.3%,过于依赖线下导致线上收益占比仍不足10%。

作为面筋熟食的一种,其本身并不具备较高的技术含量,因此制造门槛极低,同时辣条的平均毛利率接近50%。高毛利低门槛也让很多零食企业“眼红”。据悉,三只松鼠、盐津铺子、良品铺子、甚至传统糖果企业金丝猴等零食品牌都相继加入辣条市场希望分一杯羹。

如早在2015年,三只松鼠便开启辣条项目,2017年正式推出约辣系列,仅用7个月就实现了480万份的销量,位居天猫平台辣条类同期单品销量第一的位置。2020年,三只松鼠辣条产品营收破亿成功挤进辣条人气榜第三,仅次于卫龙和玉峰。

2017年,盐津铺子打造辣条产品研发中心,并投入重金建设了十万级洁净车间,2019年,其辣条收入尽管只有4941万元,占总营收仅3.53%,却是盐津铺子2019年收入增长最为迅猛的产品,同比增长138倍(2018年该项收入仅有约35.5万元)。

能否撕去“垃圾食品”标签?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辣条行业高毛利低门槛,但随着近年消费健康浪潮的兴起,食品安全问题辣条行业的“阿喀琉斯之踵”。

据新京报报道,2015至2017年5月,全国有超百家辣条生产企业的195批次辣条登上食药监局黑名单,其中食品添加剂不合格为主要原因。卫龙也未能幸免,因防腐剂问题被浙江、贵阳、山西、湖北、宁波、贵阳、山西、湖北等多省市监局、食药监局点名,对此卫龙回应表示其产品生产系遵照河南省地方标准,“合法合规”。

2019年315晚会中辣条行业乱象遭曝光,辣条再次成为高盐、高糖、高热量、高刺激食品代表," 垃圾食品 " 标签进一步加深。虽然同年出台了“辣条生产国标”,但卫龙又被曝出口味改变,各大社交平台抱怨声讨不断,卫龙辣条再次成为“垃圾食品”转型困难户。

此外,面对冲击竞争对手的不断冲击,卫龙为了发展布局多元化而采用OME代工模式谋求快速扩张,却也因此导致食品安全问题涌现。通过对“卫龙食品旗舰店”中售卖产品生产商信息查询可知,除大面筋、魔芋爽、78°卤蛋、风吃海带等相关产品为自有生产外,诸如烤面筋、鱼豆腐、鱼丸、蟹棒、酸辣粉、小香肠等诸多产品均为代工厂生产,甚至连同为调味面制品的卫龙大辣片亦是如此。黑猫投诉平台中,关于其投诉原因多集中于存在虫卵、塑料及产品变质等。

对此,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OME模式不是长久之计,卫龙一定要自控产业链、自建产业链才能走得长久稳健。”

对于辣条是否属于“垃圾食品”业界一直争论不休。有网友表示“无论哪个品牌辣条打开都是一股过重的添加剂味道,怎么洗白都不可能成为健康食品”、“面筋食品能有什么营养,全是重口味添加剂” 、“垃圾食品的定义为含大量精制糖、白面粉、反式脂肪和饱和脂肪、高糖高盐且有防腐剂色素等添加剂的食品,辣条全占了”。但也有网友认为辣条不算“垃圾食品”:“零食最大的问题是非法生产,生产加工都过关,添加剂都符合国标,高糖高盐适当食用就好”、“食品问题都是不合规小作坊闹的,这锅辣条不背。”

但国家近两年也在加大对于辣条行业的监管和限制。2019年年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加强调味面制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公告,从统一“辣条”类食品分类、加强原辅料和生产过程管控、倡导减盐减油减糖等6个方面对调味面制品质量安全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规明确指出,生产企业要按照相关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得超范围、超限量 ,以小麦粉为主要原料加工的调味面制品不应使用甜味剂(甜蜜素、安赛蜜、糖精钠等)。

责任编辑:良贤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国内 | 专栏 | 生活 | 关注 | 图库 | 艺术 | 关于 | 名人堂

Copyright © 2014-2016 中国经济报道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7457号

电脑版 | | 移动版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