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起,NafNaf SAS全年亏损5934.58万元,2017年亏损约5126万元,直至被拉夏贝尔收购仍未能止损,即便如此,拉夏贝尔依旧声称将努力收购股其剩下的60%股权,这波魔幻的操作在2019年迎来了答案,财报显示,拉夏贝尔全年实现营收76.66亿元,同比下降24.66%,净利润亏损21.6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亏损近20亿元。更让拉夏贝尔元气大伤的是,NafNaf SAS最终于2020年5月在法国宣布破产清算,拉夏贝尔竹篮打水一场空,这笔大胆的投资最后亏了近4亿。 其实,拉夏贝尔的业绩颓势早在2015年便开始了,只是并不明显,净利润巅峰达6.15亿元,此后开始一路下滑。 财报显示,2015年至2019年,拉夏贝尔分别实现营收74.39亿元、85.51亿元、89.99亿元、101.76亿元、76.6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6.58亿元、5.32亿元、4.99亿元、-1.99亿元、-22.66亿元。可以看出,其营业能力从2016起开始恶化,至2017年A股上市后开始出现增收不增利的困局。 回顾拉夏贝尔2016年财报,得益于零售网点的增加,拉夏贝尔营业收入持续增加。截止2016年12月31日,拉夏贝尔在全国拥有8907家门店,相比于2011年的1841家已经扩大了4.8倍,而这一年拉夏贝尔营业收入同比增加12.5%至102.34亿元。按照拉夏贝尔的计划,三年后,其公司网点将有可能突破1万家。 值得注意的是,大幅增长的门店数量使拉夏贝尔的销售费用和行政开支成本提高,这也直接影响了其公司的净利润水平,2016年拉夏贝尔净利润同比下滑13.54%至5.32亿元。 此外,拉夏贝尔的净利率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014-2016年,拉夏贝尔的净利润率分别为8.23%、8.85%和8.85%,而同期行业平均值为18.05%、16.89%和15.67%。对于净利率显著低于同行业公司,拉夏贝尔曾解释为,公司采取全直营的运营模式,而行业内其他公司通常采取直营和加盟相结合的方式,故公司相关的销售费用及期间费用显著高于行业其他公司。 2012年曾被称为中国服装行业的转折点,从这一年开始,中国服装行业开始逐渐步入“中年危机”,增速放缓、营收腰斩、库存之困笼罩着整个行业,2000年后服装市场百花齐放的“躺赚时代”悄然逝去,耐克、阿迪等外资老牌已在国内站稳脚跟,ZARA、H&M、优衣库等快时尚新势力迅速涌入抢占市场,服装巨头江河日下。 2012年李宁为去10亿库存焦头烂额,2013年起美特斯邦威陷入库存危机,2014年至2018年,拉夏贝尔的存货已从13.27亿元增至25.34亿元,2015年至今海澜之家的库存稳居90亿。 为走出困局,服装企业齐陷关店潮,以减少资金投入,2012至2016年,美特斯邦威先后关闭1500余家门店,真维斯关店超1300家,就连当时库存量最少的法国女装品牌艾格也加入了“关店大军”,但这几年却成为拉夏贝尔“逆势”开店的几年,但正如中国俗语所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深陷亏损泥潭但拉夏贝尔被迫在近几年疯狂关店,仅2019年一年,这家企业就关闭了超4000家门店,平均每天关店12家,但高速闭店的同时更是加剧了库存积压。 此外,拉夏贝尔的多品牌发展战略也出现了问题。早前为降低对单一品牌的依赖,拉夏贝尔收购并发展了近10个自主品牌,但这些品牌同质化严重,年龄层分隔上也并未有较大差异,门店展示上采用多品牌集合店,由于设计风格雷同,各品牌的辨识度不高,拉低了均店业绩,其次,受制于性价比需求,产品均价低于其它品牌。 定位模糊的拉夏贝尔逐渐在市场中失去竞争力,转而花精力面对自己间日益加剧的内部竞争,一直被自己子品牌惨淡的业绩拖累着,诸多原因叠加下加速了现金流告急。 数据显示,拉夏贝尔2018年四个季度的现金流净额分别为-1.75亿元、-8128.7万元、-1.39亿元和5.53亿元。对于2018年前三季度现金流大幅下降,拉夏贝尔方面表示,主要系销售下降导致库存增加所致,且部分新品牌处于培育阶段,货品运营资金支出同比增加。而2018年全年,拉夏贝尔整体现金流较上年同期的5.57亿元同比下降71.71%至1.58亿元。此后每况愈下,还得向收购资产和正在进行的建设投资项目持续输血,可谓是内外亏空。 而拉夏贝尔下行的这几年,却成为其行业对手们走出困境的几年,如美特斯邦威采用“虚拟经营”和“加盟经营”结合的方式,只保留品牌进行商品企划与服装设计,生产销售环节外包出去以减轻生产压力;海澜之家则使用多门店代运营的纯托管式加盟,加盟商名义上仅拥有加盟店所有权但不参与具体经营,也不承担库存风险,并将库存风险转嫁给上游供应商,所有产品由供应商设计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