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谷雨时节,南海之滨,博鳌小镇。 世纪疫情背景下的首次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习近平主席面向世界的演讲振聋发聩。 近20分钟,近3000字。凝神聆听,三个问题萦绕脑海—— 为什么在“亚洲”论坛讲“人类”? 为什么在博鳌讲“一带一路”? 为什么在国际场合谈百年大党的使命担当? 01 第一个问题,为何在以“亚洲”命名的论坛讲“人类”? 今年是博鳌亚洲论坛成立20周年。演讲中,习主席回顾论坛20年历程,循着三个关键词展开:中国——亚洲——世界。 今日之中国,已不是昨日之中国;今日之亚洲,已不是昨日之亚洲;今日之世界,也不是昨日之世界。 有人说,21世纪是中国世纪、亚洲世纪。如果说在成立初期,博鳌亚洲论坛主要是为了解决亚洲的问题,那么今天,立足亚洲看世界,已是顺应时势的必然之举。 人类社会应该向何处去?我们应该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什么样的未来?
习主席提出的四点倡议,以“我们要”起笔,落笔“未来”,连结起倡议、行动和愿景,为亚洲、为世界呈现了一份系统的“中国方案”。 演讲中,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全球治理应该符合变化了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何谓“变化了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不久前,两个辛丑年的对比引发热议。1901-2021,抚今追昔、感慨万千的背后,是不一样的中国、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中国同世界的关系。 “平视世界”,意味着一种看自己、看世界时不同以往的全新心态,也蕴含着中国开辟国际关系新境界的创新思维与实践。 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是否会走上其他国家“国强必霸”的老路? 在“符合变化了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之后,紧接着的两句是——“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趋势,满足应对全球性挑战的现实需要”。 现实不是过去的简单延续,未来也不会是历史的简单翻版。观全局、知大势,方能明确方向、把准航向。 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中国不能缺席,也不会缺席。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并非为称王称霸,而是要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这就是习主席讲的“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也是在博鳌纵论人类未来的应有之义。 02 第二个问题,为何在博鳌讲“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写入了本届年会的主题——“世界大变局:共襄全球治理盛举,合奏‘一带一路’强音”。 从时间维度看,2013年9月和10月,习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2017年5月,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行;2019年4月,第二届论坛举办。若非疫情,现在也应该是举办第三届论坛的时间了。 从发展阶段看,“一带一路”从最初的一个创意、一张蓝图,从总体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谨细腻的“工笔画”,如今已进入高质量共建的阶段。 从疫情背景下的亚洲和世界看,着眼后疫情时代,“一带一路”仍然是解决各国面临的种种发展问题的现实路径,仍然是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有效公共产品。 各方对“一带一路”的需求不是减弱了,而是增强了。大家都期待着,在这个艰难时刻,倡议的发起方能为“一带一路”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