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三年之间,“高质量发展”的定语,从“我国经济”变成了“我国”。 细微的表述变化背后,是怎样深远的考量? 3月7日下午,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围绕“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进行了详细阐释。
新华社记者 李涛 摄 “方方面面的总要求” “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开宗明义。 谈起高质量发展,人们首先容易注重经济领域,这当中有历史的原因。 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高速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显著特征之一。在经历几十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应该怎么走下去,是近年我国面临的一大课题。
这是晨光中的上海陆家嘴(2018年6月2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任珑 摄 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首先针对的主要是经济领域。 实践不断推进,社会不断发展,认识也在不断深化。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过去那种低水平的、粗放式的发展,在各行各业都难以为继了。 总书记对此看得深、想得透。 在起草“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的过程中,他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不能只是一句口号,更不是局限于经济领域”;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他又进一步指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也就是说,在“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高质量发展”都是一条管总的要求,必须贯彻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 这次全国两会,总书记选择在青海代表团重点讲“高质量发展”,别有一层意味。 “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总书记的论述,体现出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在青海这样经济发展相对欠发达的省份,如何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是一道特殊的考题。 毋庸讳言,在现实中还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事情,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关系不大;欠发达地区还是要先做到“高速增长”,再考虑“高质量”的问题。 总书记的讲话,纠正了这种认识上的偏差。 那么,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做到高质量发展? 总书记指出了明确方向——因地制宜、扬长补短,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这是2020年10月30日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境内拍摄的星星海一角(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作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青海在国家生态安全中地位举足轻重。对于青海高质量发展而言,“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