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北京商报
在国产替代的浪潮中,寒武纪看似偶然,又有诸多必然。我们聚焦“国产替代浪潮中的隐形冠军”,也是在聚焦那些在细分赛道扎根深耕的硬科技企业。 它们中,有的借天时地利人和实现业绩跃迁,成为产业自主的攻坚尖兵;有的在资本市场的估值重塑中,印证了硬科技从研发投入到价值兑现的逻辑,成为科技牛市的核心标的。通过这些典型样本研究,拆解中国科技企业从技术攻坚到资本突围的破局与成长,也为市场读懂硬科技的长期价值提供参照。 王座易位。 8月27日13时37分许,A股交易时段迎来历史性一刻——寒武纪盘中股价攀升至1462元/股,单日涨幅高达10.01%,同一时间超越贵州茅台1460.93元/股的股价,成为当时A股市场股价最高的个股。 月K线显示,截至目前寒武纪的单月涨幅已达93.39%,在半导体行业板块中以5740.18亿元的市值仅次于中芯国际的8106.92亿元稳居次席。投资者对科技股的估值认知在这个流火的季节被“寒王”一次又一次刷新。 五年前的7月,顶着“科创板AI芯片第一股”名号的寒武纪登陆科创板,发行价为64.39元/股,上市首日便大涨超200%,盘中市值一度破千亿。但在行业周期与研发投入的压力下,“寒王”也曾陷入估值泡沫的质疑,2022年年中股价一度触底,跌落至46.59元/股的历史低点。 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AI芯片赛道具有“高研发投入、长周期兑现”的硬科技本质,短期业绩波动与股价调整是技术攻坚期的正常现象,不能简单等同于“估值泡沫”。彼时市场的争议更多是对硬科技“研发—落地”周期的认知偏差,随着AI算力需求爆发与国产替代政策推进,技术价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业绩动能几乎是必然。
跨越三年的估值重塑 这种必然性,正被“寒王”兑现。 从历史低点到股价巅峰,寒武纪经历了一场跨越三年的估值重塑,硬科技从研发到落地的周期相对缓慢,一度让资本市场失去耐心,但随着寒武纪在2024年四季度实现单季度归母净利转正、2025年半年报业绩进一步飘红,错位的产业节奏市场预期终于达成深度匹配。 业绩爆发成为估值重构的核心引擎。半年报显示,寒武纪上半年营收28.81亿元,同比暴增4347.82%;归母净利润10.38亿元,实现规模化盈利,在数据层面印证了业内人士对于“技术价值转化为业绩动能”的判断,也触发资本市场对其“摘U”的强烈预期。根据科创板规则,若公司在一个完整会计年度实现盈利,股票简称中的“-U”标识将被摘除。 东海证券研报预测,寒武纪2025年归母净利润可达15.95亿元,远超盈利门槛,“摘U”基本无悬念。该机构指出,作为国内稀缺的云端AI芯片标的,寒武纪当前最大的增长动能来自云端产品线的大幅放量,而思元系列芯片正是这一动能的直接载体:一方面,受益于国内互联网、金融、交通等产业AI算力需求的持续提升;另一方面,依托国产替代加速的政策与市场环境,产品在客户端的订单落地速度显著加快,双重驱动下有望持续带动公司营收高增与归母净利润的稳定盈利。 基于这一逻辑,东海证券对寒武纪给出明确业绩预测:2025—2027年,寒武纪营收将分别达84.43亿元、161.71亿元、251.04亿元,对应同比增速依次为618.91%、91.52%、55.25%;归母净利润同步保持高速增长,分别为15.95亿元、38.6亿元、69.13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452.69%、141.96%、79.09%,持续盈利的趋势清晰可见。 从资本市场估值视角看,这样的业绩增速与估值水平形成了显著的性价比。据研报测算,2025—2027年,寒武纪对应PE分别为153倍、63倍、35倍,PS分别为29倍、15倍、10倍,这一估值水平显著低于海光信息、龙芯中科、景嘉微、瑞芯微等可比公司的2025年预期平均水平(平均PE为583倍,PS为39.96倍)。高增速支撑下,寒武纪的估值不仅未透支长期潜力,反而凸显出性价比优势,成为资本市场配置硬科技资产的重要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