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是处理简单的问答,比如写一篇短文,一次不到0.6美元,但如果是用Agent(智能体)做复杂分析,成本直接达到上百美元,差距能有上百倍。也正因如此,覃相觉得,大模型的训练和推理就是一场“烧钱竞赛”,单靠API接口和会员费的收入,根本填不满这么高的成本,必须找新的赚钱路子。 与此同时,行业竞争还在不断加剧。 沈仁奎表示,如今头部大模型的性能差距越来越小,产品变得越来越“像”,再加上国内开源模型发展得很快,为了抢市场份额,各家公司不得不打起“价格战”,API接口的定价一降再降,以前调用一次可能要几毛钱,现在能降到几分钱。结果就是,利润空间被挤压得越来越小,赚钱的老路越走越窄。 于是,大模型公司卡在一个“想赚钱得先砸钱”的循环里:要提升模型,就得投钱训练;要留住用户,就得扛住算力成本;要抢占市场,就要应对价格战压力。哪怕是OpenAI这样的头部企业,也得不停探索新的变现方向。 对于国内厂商来说,“豆包们”在电商领域试水,也是这种压力下的必然选择。电商或许不是唯一的答案,但可能是当下最容易落地的一条路。在高昂算力和激烈竞争中,哪怕再低的转化率,也意味着新的希望。 *题图来源于pexel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