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的DeepSeek曾披露,若按定价较高的DeepSeek-R1估算,其一天总收入为56万美元,成本利润率为545%。Moonpig AI负责人曾公开分析国外的Anthropic和OpenAI的API收入,今年前6个月,Anthropic的API收入达到31亿美元,OpenAI则为29亿美元。 AI行业资深从业者云中江树综合DeepSeek、OpenAI、Anthropic公开披露的收入以及该部分的营收占比数据,认为国内外头部的大模型公司都能靠API赚到钱。 具体到国内公司,人工智能领域公司向量方程创始人沈仁奎表示,受国内市场竞争的多元化和统计口径差异的影响,国内目前在API调用上出现了“调用量”与“总营收”两个不同维度的领先者,火山引擎(字节跳动)在调用量上领先,阿里云在总营收上居首。
再看“会员订阅”,即个人用户花钱买会员,从而解锁更多大模型功能。 这一变现模式的领先者还是OpenAI,目前ChatGPT最低的Plus会员费为每月20美元。 英国《金融时报》曾披露,OpenAI的“年化经常性收入”为130亿美元,其中约70%来自ChatGPT用户的订阅费。按照这一比例计算,会员费能达到90多亿美元。 但这一变现方式与用户消费习惯密切相关,国内部分大模型公司也推出了C端会员服务,收费在30元/月左右,但付费意愿低。Kimi在去年推出的“打赏”模式算是一个新尝试,即用户通过打赏获取高峰时段的优先使用权限,但也非强制订阅。 覃相表示,目前国内没有特别突出的C端付费产品。用户付费习惯差异和激烈的“百模大战”,让国内厂商将基础服务免费作为获取用户的重要战略,且为了吸引用户,大模型公司还需不断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市场推广,导致获客与留存成本不低。 因此,目前主要靠会员订阅赚钱的仅有OpenAI和Perplexity,且Perplexity用户规模较小。即便OpenAI的会员总营收不错,其付费会员占比也仅为5%,显示出订阅模式的天花板。 最后是“企业解决方案与定制化”和生态系统分成。 企业解决方案与定制化可以理解为,根据企业的具体需求,专门开发一套AI方案,比如给工厂做智能质检的AI系统。这一模式的优势在于利润率高,企业也愿意为定制而付费。覃相能明显感觉到,与前两年相比,客户的接受度高了很多。但他也表示,目前这种方式的变现规模还是小于卖API、用户订阅,而且能凭借这种方式赚钱的,主要是头部公司。 至于生态系统分成,是建立类似App Store的插件(Plugins)或智能体(Agents)商店,开发者通过提供增值服务获利、平台从中抽取分成,但行业整体仍处于早期。 总之,上述三种较为稳定的变现模式中,API和会员订阅占大头。
成本太高,不得不为
即便大模型公司从没停止过商业化探索,但面对高昂的训练和推理成本,还是远远不够。 头部玩家也扛不住亏损。根据OpenAI向股东提交的财务报告,其在2025年上半年的营收约为43亿美元,比去年全年营收高出约16%,但亏损也达135亿美元,主要支出花在研发人工智能以及运行ChatGPT上。 综合从业者的说法,这种高成本,是全行业的宿命。 一方面是训练成本“坐火箭”似的往上涨。 沈仁奎表示,前沿模型的训练成本已从2020年的数百万美元激增至2025年的3亿美元以上,增长约66倍,且仍在向更高量级攀升。这背后是硬件垄断、能源消耗和高质量数据稀缺等多重因素的叠加。 另一方面是用户使用时的“推理成本”也在上涨。 “推理“也就是用户使用大模型处理任务时,模型实时计算生成答案的过程。随着AI工具被用于多步骤任务、分析长文本(长序列)等越来越多的复杂需求,用户要的“推理”次数和难度都在涨,成本也越来越高。 一次推理任务究竟有多烧钱?覃相将完成不同复杂度任务时所需的成本进行如下对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