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法:平肝潜阳。此法能够平熄肝阳,潜降肝火,缓解高血压病的交感神经兴奋症候。 方药:天麻钩藤饮或龙胆泻肝汤。常用药物:天麻,白蒺藜,菊花,钩藤,石决明,白芍,羚羊角,代赭石。 二、肝肾阴虚 症状:头晕目眩,腰酸耳鸣,遗精,咽干,五心烦热,面红目赤,口渴欲饮,失眠多梦,舌红降,脉弦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 方药:六味地黄丸或一贯煎。常用药物:生地,知母,山萸肉,杜仲,枸杞子,丹皮,北沙参,川楝子。 三、痰湿阻络 症状:胸闷,恶心,肢体沉重,肌肤麻木不仁,头晕,目眩或头重如裹,倦怠多梦,纳呆,舌淡胖,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治法:平肝化痰,祛湿通络。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或茯苓杏仁甘草汤。常用药物:白蒺藜,天麻,钩藤,半夏,白术,泽泻,瓜萎皮,车前子,丹参。烦热呕恶,胸闷,苔黄,脉弦滑加天竺黄,黄连;身重麻木加胆南星,僵蚕;纳呆加焦三仙或鸡内金等。 四、气虚血瘀 症状:头晕头痛,神疲乏力,失眠健忘,胸闷气短,面色暗,舌质淡暗或紫暗,边有齿痕或有瘀斑,苔白,脉弦细。 治法:益气活血,佐以平肝疏络。此型病人的治疗应在活血化瘀的同时更应注意治气。因为治瘀之基础应再调气,化瘀之根本应在益气,其气虚又以心、脾气虚为主。因此补气常重用黄芪。 方药:补阳还五汤或血府逐瘀汤。常用药物:生黄芪,太子参,党参,川芎,丹参,益母草,泽兰,鸡血藤。 五、心肾不交 症状:眩晕头痛,心烦不寐,耳鸣健忘,腰酸梦遗,口干,舌红,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宁心安神。 方药:黄连阿胶汤或交泰九。常用药物:北沙参,麦冬,龟板,白芍,山萸肉,白蒺藜,珍珠母,灵磁石,生龙牡,石决明。阴虚明显加天冬,玉竹,鳖甲等。 六、阴阳两虚 症状:头晕目眩,心悸少寐,胃寒怕冷,四肢不温,腰膝酸软,耳鸣耳聋,面浮肢肿,大便溏薄,小便清长。 治法: 滋养肝肾,温补肾阳。 方药:大补元煎或济生肾气丸或金匮肾气丸。常用药物:生地,山药,枸杞子,杜仲,山萸肉,制附片,鹿角胶。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①中医药降压疗效的总体趋势难以估计,缺乏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及前瞻性的研究。 ②辨证分型标准尚未统一规范,证候实质研究结果欠集中,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尚未有突破。 ③临床药理研究中配伍变化、量效关系等因成分不清而未知数甚多。 ④多数报道仍停留在对降压疗效的简单观察。观察指标、实验方法明显滞后。 ⑤中药剂型与西药比较仍有一定差距。 具有降压作用的中药 天麻、钩藤、黄芪、罗布麻、防己、牛膝、川芎、益母草、水蛭、臭梧桐、葛根、淫羊藿、杜仲、半边莲、泽泻、元胡、黄芩、大黄 常用降压中成药的临床应用 一、安宫牛黄丸: 组成:牛黄、水牛角、天麻、郁金、冰片等。 功效:清心凉肝,熄风潜阳,平肝降压,安宫定惊。用于心脑郁热,头晕目眩,烦躁易怒,心悸不宁,咽干夜渴,肝阳上亢,头痛项强,身热面赤,眩晕欲呕。主要用于高血压、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等。 二、复方杜仲片: 组成:杜仲、夏枯草、钩藤、益母草等。 功效:清肝降压。主治肝阳上亢见有热象的高血压病,头晕、头痛、心烦、耳鸣等。 三、复方钩蜜片(复方钩蜜降压片) 组成:钩藤碱、蜜环菌、夏枯草、菊花、山楂、桑寄生、首乌、女贞子、石决明、向日葵盘、牛膝、黄精、酸枣仁、葛根。 功效:滋补肾阴,平肝潜阳,息风定惊。用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头目眩晕等症。 四、降压冲剂: 组成:臭梧桐根、罗布麻、钩藤、野菊花、吴茱萸、槐米。 功效:平肝潜阳,降血压。 五、降压袋泡茶: 组成:夏枯草、茺蔚子、决明子、黄芩、钩藤、茶叶。 功效:清肝凉血,降压。主治肝热,肝火上炎所致的高血压病。 六、局方牛黄清心丸: 组成:当归、川芎、甘草、山药、杏仁、大枣、白术、柴胡、阿胶、干姜、白芍、人参、神曲、肉桂、麦冬、蒲黄、黄芩、大豆黄卷、牛黄、麝香、冰片、羚羊角、朱砂、雄黄、桔梗、茯苓、防风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