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龄 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时年龄是一个很重要的不可变因素。年过半百或步入老年时期,“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 ,“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如不注意合理调养,“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极易使肝肾亏虚,精血衰少,阴虚而阳亢,水少而火炽,变生痰、火、瘀、虚的复杂症候,易患眩晕头痛、胸痹心痛、中风偏瘫等心脑血管疾病。 病理 由于高血压的病因不同,影响和干扰因素很多,其发病机制也较为复杂。临床常以脏腑阴阳为纲,以虚实兼夹为目来分析归纳其病因病机,并以此作为辨证分型的依据。这样,既能反映出病变的脏腑所属、虚实盛衰,又能反映出病程的不同阶段,进一步指导治疗。 与肝有关 病理情况下,或因忧愁思虑,或因恼怒忿恚,致肝失条达,生发太过,而肝阳上亢,引发眩晕;或阳化风动,或气郁化火,致肝火暴张,肝风内动,风火相煽,蒙蔽清窍,引发中风;或心情郁闷,暗耗真阴,或肝阳肝火,损及肝阴,而致阴亏于下,阳亢于上,引发眩晕。正所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类证治裁·眩晕》也说:“良由肝胆乃风木之脏,相火内寄,其性主动主升;或由身心过动,或由情志郁勃,或由地气上腾,或由冬藏不密,或由高年肾液已衰,水不涵木,或由病后精神未复,阴不吸阳,以至目昏耳鸣,震眩不定。” 对于高血压病因肝所致,应以平肝潜阳、镇肝熄风、清泻肝火、育阴平肝为主。在治疗同时,因肝肾同源,须兼顾补肾生水以涵木;因肝之与脾,五行生克,须“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因肝主藏血,条畅气机,畅通血脉,须兼顾气血,化瘀通脉;因肝主藏魂,为将军之官,须兼顾安神定志,调摄精神。如《中风斠铨·卷二 内风脑神经病之脉因证治》曰:“肝阳之病,肝为标而肾为本。苟非肾水不充,则肝气亦必不横逆,河间所谓肾水虚衰,不能制火者,本是确论。此养水滋肾一法,原是治肝阳者所必不可少。”《慎斋遗书·卷一 阴阳脏腑》曰:“肝病即脾病,肝病当缓其中,盖肝气不可亢,肝血不可亏,乃治肝之要诀也。” 与肾有关 病理情况下,或久病多病,耗伤气血,穷及于肾;或年老体衰,肾精亏虚,元气不足;或房事不节,阴精损耗,命门火旺;或肾元亏虚,精关不固,滑泄无度;或劳役太过,神竭气耗,伤骨损髓,均可使肾阴不足,精气亏乏,元气大伤。肾阴虚则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发为眩晕;肾精伤则髓海失养,元神无助,而胫痠眩冒;肾气虚则水失气化,痰浊内生,上蒙清窍,发为眩晕或中风;肾阳虚则失于温煦,水气凌心,发为惊悸喘促,濒于危症。与肾有关的高血压病,皆以虚为主,失于充养所致。 对于高血压病因肾所致,当以“虚则补之”为法。“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或滋补肝肾,壮水制火;或补肾填精,益髓充脑;或补益肾气,强筋壮骨;或温补肾阳,化气行水。临床常用六味地黄或金匮肾气之属;或左归右归之类。正如《医宗必读·卷之一 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所云:“治先天根本,则有水火之分,水不足者,用六味丸壮水之源,以制阳光;火不足者,用八味丸益火之主,以消阴翳。” 与心有关 病理情况下,或心情郁闷,所愿不遂,暗耗阴液,而心火内炽,上扰神明,出现头晕头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或情志郁结,气机不畅,血行滞涩,而气滞血瘀,不通则痛,出现头痛如刺,胸闷憋气,肢体麻木;或气郁化火,挟痰挟瘀,痰火互结,而蒙蔽心窍,闭郁神明,出现突然昏仆,躁扰不宁,半身不遂。《医理真传·内伤说》曰:“凡属内伤者,皆心气先夺,神无所主,不能镇定百官,诸症于是蜂起矣。”可见心为君主之官,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对于高血压病因心所致,当从血脉、神明两个方面论治。或理气活血,或益气通脉,以助心之行血,改善心、脑、肾等靶器官血液供应,解除因血压升高导致心、脑、肾等重要器官血流供求不平衡的矛盾。或清心安神,或涤痰开窍,以使神清志明,恢复功能。同时治心之病,还应注意配合平肝益肾、健脾化痰之法,方不致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