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财经 国内 人文 生活 关注 图库 艺术 关于

专题

旗下栏目: 专题 地市 县域 乡情

牢记重托担使命,奋楫再创新传奇(2)

专题 | 发布时间:2019-11-02 | 人气: | #评论#
摘要:要把上海未来发展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总体部署

“要把上海未来发展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来思考和谋划”——《意见》明确,这“四个放在”,应当成为“上海各项工作的基点”。

对上海来说,这不是新观念,也不是新提法。2007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就为这座城市确定了“四个放在”的坐标,并再三强调,上海发展“绝不可能独善其身,也绝不可以独惠其身”。

11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再寄重托:“上海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做好上海工作要有大局意识、全局观念,在服务全国中发展上海”。

“跳出上海看上海,立足全局看上海,在服务全国中发展上海”,成为上海的一个重要方法论。而观察上海这个“中心城市”,最重要的一个视角,正是看其在全国大局中发挥的作用。

李强多次同上海干部分享自己的感触:上海从来不是靠“自娱自乐”发展的,门开得越大,服务全国的意识越强,自身的发展才会越快。上海之所以被称为“大上海”,之所以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就在于上海能够为全国服务,为全国作贡献。

这一年,许多上海干部进一步体悟“对标”二字的深意——各项工作,要时时对标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上海发展的新的历史使命、战略定位,对标中央交给上海的重大改革试点和国家战略任务,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逐一梳理清单,逐项落实举措。

这一年,上海几乎每周都会接待全国各地的党政代表团。与此同时,上海干部也常常带着课题走出去,既是向兄弟省市“取经”,也是共商合作。无论是面对长三角的近邻,还是遥远的对口支援地区,上海反复表达的意思,是同各地“在更好服务国家战略中加快发展、携手共进”。

这并不是客套话。上海愈加懂得,主动对外合作——哪怕自己多一些付出——会打开更大的空间,创造更大的机会。这也是“中心城市”之为“中心”的本意。市领导也一再强调这样的格局与胸怀。如长三角一体化,不断明确的一个观念是,一体化绝不是“人家借用我们的资源”。恰恰相反,上海作为“龙头”,完全应当主动靠前,同兄弟省市们共谋“1+3>4”的大文章。

而更耐人寻味的,是一种志气和自觉。

置身全局,是要带动大局。很多事,上海就是要先行担当、先行探路。

细微到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的率先推进,宏大至三项新的重大任务的突破攻坚,这一年的许多事,都是上海需要担起的厚重使命。

它们或是要为全国探一条新路、创造一个样板,或是要帮助各地借助上海的平台、网络、通道更好利用国内外市场资源、参与全球价值分配,又或是在更高的起点上构筑新平台、代表国家更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甚至是从一个特殊的切口去诠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

无论宏大还是细微,担使命的过程,总是要付出大量心血、迎接不同程度的挑战,何况是在一个不确定性增多、风险挑战加剧的环境里。

但人们牢记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期许:上海要“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难啃的骨头,发挥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的作用”——国家将战略任务交予上海,是信任,也是重托。很多人还常常念叨一句话:关键时刻,舍我其谁!

而对上海来说,担起使命,服务全国,本身也是自身发展历史性的机遇。

突破“极点”

“我们真的是有事好干。”

当三项新的重大任务由习近平总书记交到上海手中时,人们先是感到兴奋,随即而来的则是不小的压力。当然,压力,很快也转为动力。

三项新的重大任务,都不是一般的任务。增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并非简单的空间扩大;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并非简单增加一个资本市场里的板块;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亦需要有深层次的突破和提升。

一条逐渐明晰的共识是,三项新的重大任务,都“承载着国家战略,凝聚着国家意志”。同时,它们“重塑了上海发展的空间,引领着上海发展的未来”。

责任编辑:良贤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国内 | 人文 | 生活 | 关注 | 图库 | 艺术 | 关于 | 名人堂

Copyright © 2014-2016 中国经济报道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7457号

电脑版 | | 移动版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