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晓莹说,第一次挑战失败,工作人员对她说,只要改进某个细节,就一定能挑战成功;第二次失败,对方许诺,下次如果挑战成功,除发放奖金,还会将此前的报名费全部退还;第三次失败,某工作人员“语重心长”地在她面前叹息,说相信她一定能成功。“他跟我说报名费可以少出两千,这两千他来付,就当是入股,如果我赢了奖金要分给他一部分。”第四次失败后,她放弃了挑战。 在青岛参加挑战的杨大伟认为自己失败的原因,是工作人员多次故意引诱他违规。“合同上规定不能跟工作人员说话,但他进来送饭时,装作不经意地问我‘要不要开窗通通风’,我没有搭话;见我不上当,他在离开时故意将门留了个缝,我下意识地关门之后,猛然想起合同里约定过‘不能触碰门把手’,最终失败。” 孙博在中部某市参加了自律挑战。合同约定每日必须接起某个特定号码的电话,但挑战还剩一天结束时,那通电话始终没有打进来。最终,他因为没接到电话被挑战方宣告失败。后来他从其他挑战者那里得知,工作室疑似在那一天屏蔽了房间里的信号。 有挑战者透露,2022年左右国内开始出现了自律挑战工作室,此后一年比一年多。根据媒体的公开报道,现在这种自律挑战工作室正在全国各地“开花”。有人因为“揉眼3秒”失败;有人因为不小心露出肚皮失败;有人因为摘眼镜失败。“工作室说合同里写了监控下不准脱任何衣物,衣服算不能脱的‘衣’,眼镜算不能脱的‘物’。” “看工作室的宣传视频,似乎每个月都有挑战成功者,但在我认识的挑战者圈子里,至今还没有一人挑战成功。失败的奇葩理由也已见怪不怪。”孙博对新京报记者说。 “我们就想挣你的报名费” 2025年2月,新京报记者以咨询挑战为由,来到青岛某自律挑战工作室。 工作室在一栋交叉路口的写字楼内,门口的铜牌匾写着“某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一身唐装、梳着背头的老板接待了记者。 据介绍,报名费7000多元,挑战7天成功能领20万元奖金,挑战一个月能领30万到40万元奖金。“合同你可以仔细看,不懂的随时问,但合同不能带走,不能拍照。曾有人带走我们的合同去外面直接开店,把行业搞得乌烟瘴气。我们这个是正规的,每月限制名额。我们给自己定的标准是每月最多接待10位,因为怕成功的人太多,我们储备的奖金不够。” “还有不正规的?”记者问。 “那当然,你看网上曝光的那些,什么揉眼3秒就算违规,这太离谱了,简直是破坏行业名声。”老板称,“我们这里没有奇葩规定,去年一共接待了70多位挑战者,有20位带走了奖金。记者提出想看成功者的资料和挑战过程,老板面露难色,表示很多成功者不愿意宣传,有的人是因为躲债,有的人怕亲朋借钱。 “都是江湖儿女,干大事而不惜身,做大事而不留名嘛。”不过他也表示,“肯定会设定难度,我们就想挣你的报名费。比如我们在合同里写明了,工作人员会故意引诱你犯规。” 据老板介绍,许多天南海北的挑战者来挑战之后,就直接留在他那工作了。“有些人连回去的路费都没有,恰好我这有劳务公司的业务,我就直接把他们介绍给了附近的安保公司等,有些人在这里一边打工攒钱一边挑战。”
记者在青岛看到的挑战室环境,是一家对外营业的酒店。新京报记者 隋坤 摄 记者了解到,一些挑战工作室会和网络引流人员合作。 工作室每天会向引流人员提供挑战素材,由后者剪辑发布,主要内容是一句话:“恭喜来自哪哪哪的老哥成功拿走多少万大奖。”发布账号无规定,渠道无规定,若有人咨询,引流人员负责让他与工作室对接。如果引流来的网友参加了挑战,引流人员会按人头拿到百元到千元不等的报酬。 记者在短视频平台以“自律挑战”“静默挑战”“生活挑战”等关键词搜索,可以搜出大量自律挑战的引流视频。在评论区询问后,除了引流账号会回复,还有自称“挑战者抱团之家”的人发私信邀请加群。记者入群后发现,群友多达500人,当有人在群里询问“某地的自律挑战工作室靠不靠谱”时,底下会迅速有人回:那家不靠谱,想挑战来天津找X哥,我在那里挑战成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