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顶大作战:“秃”如一夜冬风来(2)
热评 | 发布时间:2019-11-04
| 人气:
| #评论#
摘要:张玉的手下拿着最先进的设备却找不到操作的感觉,整整摸索了八个月。技术成熟后,有患者接受了FUE手术,效果非常好,就在专业论坛上发帖感谢雍禾。
张玉的手下拿着最先进的设备却找不到操作的感觉,整整摸索了八个月。技术成熟后,有患者接受了FUE手术,效果非常好,就在专业论坛上发帖感谢雍禾。
接着,有位自称雍禾的医生站出来反驳发帖者是骗子,说雍禾根本没有FUE技术,有些植发机构趁机落井下石,网上一片骂声,全是有关雍禾的负面新闻。
张玉想放弃了,连续十几天一台手术都没有,他跟同事说,“到月底还不行,就不干了”。后来发帖人站出来澄清,邀请不相信的人与他见面,有六七个患者组团去看,拍照发到网上之后,雍禾的FUE技术被认可,一下子就火了,约了十几、二十台手术。
“这个事情对雍禾帮助特别大”,张玉至今还记得他的感受,“通过这个我就知道,事实永远是事实,不用怕,时间可以证明一切”。
当市场开始做大,竞争变得激烈,“分蛋糕”的手段也变得无所不用其极。遭遇恶性竞争的不只雍禾,还有科发源。
李兴东记得有人找到科发源要求植眉,他看到对方的第一眼就觉得她不是个对形象要求高的人,头天晚上做完手术,转天早上锦旗就送到了医院门口,还拉着医护人员照相,“像是准备好的”。果不其然,不久后,报纸上、网上就出现了患者血流成河的照片,患者还投诉到了卫生局索赔。面对这种不实的恶意污蔑,李兴东除了陈述事实要求媒体撤稿外并没有过多的举动,不激进也不妥协,只是暗中查出了幕后主使。
其实行业乱象远不止于此。FUE 技术普及后,价格从20元一个毛囊单位降至10元,手术单价由平均3万降至1万,有些机构为维持利润、降低成本,做起了“开发”——术中加价、术后卖产品,一台手术能多“开发”出30%-40%的费用;还有的调包医生、请“影子医生”——进手术室后将医生换成护士,可以节省5%的人工成本。
张玉坚持做“口碑”。术前和患者签协议,保证没有“开发”项目,也不会临时换医生;若手术失败则承诺修复、退款、补偿;打感情牌,推出免费吃住服务,并拿出手术费的1%-2%回馈患者。
相比张玉灵活的营销策略,医生出身的李兴东称科发源“一直坚持医疗本质”,是国内第一个引进并一直使用、不断创新微针技术的植发机构。
他列举了微针技术的一大堆优点:创伤小、密度高、可以控制方向和力度。科发源北京分院的黄院长谈到了微针技术的弊端:分工精细,环节多工序多,一台手术需要6名以上医护人员配合才可完成。
人工成本过高或许是微针技术没有在其他植发机构普及的原因,“微针种植这块,我们在国内根本没有对手”,黄院长如是说。
争夺年轻人
科发源的医生姚智晶记得,20年前,一位40多岁的女性,在植发的手术台上哭得稀里哗啦。她疤痕脱发后自卑,选了个并不完美的老公,“那时候我要知道有植发,何必这样”。
姚智晶已经离开了一线手术台,因为每天十几个小时盯着细小的毛囊做手术,脖子眼睛受不了。现在,她是接诊医生,在聊天中去了解客户的脱发史、遗传史,制定植发方案,一样从早忙到晚,下班后还要随时答疑解惑,“除了闭眼睡觉,基本没有自己的时间”。
“商业人物”见到姚智晶时,她正在为一位1997年出生的客户设计发际线。她在客户的眉毛上方约三指处画出了走势一致的发际线,在额角头发稀疏的地方密密地点了几下。客户随后进了手术室,而下一位客户,也是一位二十出头的95后。
现在植发群体更加年轻化,很多“90后”、“95后”英年早秃,25-30岁的植发者占植发总人数的34%,20-25岁的约为16%,加起来30岁以下的植发者占比超过50%。消费也更加冲动,雍禾2017年的营业额中有20%左右的业绩来自分期付款,几乎全部为90后,信用卡分期、贷款平台让这些还没有消费能力的年轻人没有了后顾之忧。
“人们对美的精神追求更多了”,几乎所有从业人员都提到了这一变化,现在不仅可以植发,还可以植眉毛、胡须、睫毛甚至体毛,女性群体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在雍禾就诊的患者中,女性患者已经超过三成,其中70%为调整发际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