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岁程序员在国务院网站发帖:精通各种技术体系,连个面试机会都没有 最近,一条程序员的留言 《我精通各种技术体系,因已45岁求职难》 引起广泛热议 45岁程序员自曝求职遇阻 给国务院网站发帖
该网民自称Mary,其留言如下: 我是一名计算机专业出身的软件开发人员,今年45岁,精通java的各种技术体系,包括微服务、大数据等技术,并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帮助所在公司提升、改造所使用的技术框架,业余我还考取了PMP项目管理证书、系统架构师证书,成为所在公司的系统架构师、核心技术骨干。 我对计算机理论的理解也随着实践的增多越来越深刻,我感觉我的职业生涯进入一生中最好的时刻。 在我儿子读初二上学期时,我辞职回家陪伴儿子。半年后,当我再回来寻找工作机会的时候,却发现连个面试机会都很难得到,更别提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了。 现在国家鼓励延迟退休,我觉得,40岁以上的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此刻正是自身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找工作时不能被年龄限制了。 45岁后的程序员真的不吃香了? 一直以来,程序员一直以高薪为标签,而行业内也常有it类是吃“青春饭”的感慨。那么45岁以后的程序员真的不吃香了吗? 他们都去做什么了? 在知乎上,有不少相关帖子讨论
有网友调侃:再次感到欣慰,程序员这个年龄话题居然提问到了45岁,照这个发展势头下去,熬到退休年龄问题不大。 @程序员客栈等网友根据身边经验总结了40+以后的程序员都去做了什么,有提到继续做码农、晋升做高管、下海做商人、财务自由后下岗吃老本、转行做培训教师等。 实际上,政府网站上并非第一次出现类似留言,前段时间,一位48岁男子写给政府的失业求助信也曾引发热议。 近年来在网络上,35岁现象一直都是热议的话题。 职场“35岁现象”怎么破? 今年10月,前程无忧发布的《2021中国重点大学应届毕业生求职状况报告》显示,受访的211或是985高校毕业生中,有79%将“最愿意工作的企业”首选投给了国有企业。 多数学生青睐国有企业和政府机构这类较为稳定的工作,不是没有原因。 据证券时报此前报道,35岁的确是大多数人职业生涯最大的转折点,各大求职网站的招聘信息也能印证这一点,不少岗位的年龄限制是35岁甚至30岁以下。 脉脉数据研究院发布的调查显示,大型互联网企业员工平均年龄从27岁到33岁不等,平均年龄在30岁以下(含30岁)的公司占大多数。
具体来看,老牌BAT中,阿里巴巴属于“中年”的代表,员工平均年龄31岁;腾讯最年轻,员工平均29岁。 而以字节跳动、美团、滴滴为代表更晚成立的互联网巨头中,字节员工平均年龄仅为27岁,是名副其实的“后浪”。 为什么35岁更容易令职场人焦虑,而不是30岁或者40岁呢?客观情况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岁至34岁,平均每周工作时间在45小时左右,35岁之后开始下降,就业人员平均工作时间会随着年龄增加而下降,这也是不少企业在招聘时候设置35岁为门槛的重要原因。 从主观因素分析,大多数人35岁后,面临着上孝父母,下教子女的情况,在有限的精力下,需要平衡工作和生活。从招聘网站的数据分析报告中也能看到,大多数企业招聘35岁以上的员工成本更高,不仅是精力不如年轻人,思维的固化也会影响企业尤其是一些对创造性要求高的企业的招聘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