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有报道称,富士康母公司鸿海精密的董事长刘杨伟表示,富士康将进军电动车领域,目标是在2025年后抢占10%的电动车市场。去年12月苹果要造车的消息出来后,高盛在一份报告中称,在乐观的情景下,苹果有望到2025年获得电动汽车市场5%的份额,年销量达41.7万辆,销售均价为7.5万美元。 光大证券甚至对三家造车新势力未来的销量进行了预测,目光同样是放在2025年。根据他们的测算,2025年,造车新势力对标的纯电动车市场空间或达200万辆,其中特斯拉约占1/3达60+万辆,传统车企约占1/3达60+万辆,小鹏和蔚来分别约20-30万辆,理想约15-25万辆。 销量是一方面,另一张来自未来的大饼,是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业内同样将目光放在了2025年。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2025年,实现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达到规模化生产,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在特定环境下市场化应用。英特尔旗下子公司Mobileye在1月称,自动驾驶汽车将在2025年左右于消费者中大面积普及。 所以2025年将是一个分水岭,到时候将是所有入场玩家一决高下的时刻。 而现在,整个市场显然还处在竞争的早期阶段。富士康和苹果的车影子都还没看到,蔚来、小鹏、理想在2020年的销量,也还只是2025年预测数据的一个零头。2020年,它们的新车交付量分别是43728辆、27041辆、32624辆,但截至2020年底它们的市值却分别高达762亿美元、338亿美元、259亿美元。 国内的三家造车新势力已经证明,资本市场有足够的耐心,给与新造车企业天价估值,即便新车的销售还没有起量。而2025年的大饼,更是足够吸引巨头争相进场。 造车,不只是为了卖车 那么,为什么巨头都选择了现在这个时间点? 如果把时间维度拉长我们会发现,在过去几十年里,造车这件事情,一直是传统车企巨头的游戏,跟创业公司和科技新贵没太大关系。因为汽车产业太成熟了,传统车企巨头把控着市场、技术、产业链,新公司没有任何机会。 特斯拉的出现是第一个变量。2003年特斯拉成立,凭借一己之力开启了汽车电动化浪潮,这背后的底层逻辑是电池取代燃油,是能源革命催生了新的出行方式。中国造车新势力的崛起是第二个变量。2014年以蔚来、小鹏、理想为代表的互联网车企站到台前,成为新造车的一股力量,随后陆续推出量产车型。2020年是一个关键节点,特斯拉在这一年起飞,全球销量接近50万辆,理想和小鹏都在美股成功上市,蔚来重新步入正轨,它们吸引了全球投资者的关注,把新造车这个赛道放在了聚光灯下。 现在回过头来看,新造车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市场、技术、资金、政策,全部都站在新造车这一边,2025年的大饼唾手可得,没有人会放弃这个绝佳的机会。 这跟社区团购很像。这个赛道最早是创业公司兴盛优选发现的,2016年这家公司在长沙摸索出了社区团购模型,2018年大批风险投资集中进场,一时间社区团购站上风口,2019年行业整合洗牌,很多玩家被淘汰出局。但是在2020年,疫情加速了行业进程,商业模型快速跑通,然后,各大互联网巨头,全部都来了。 这是一个行业从未知到清晰,从不确定到确定的演进过程。 很多人到现在依然无法理解,为什么仅成立六年、总共卖了不到10万台车的蔚来,市值会超过奥迪、本田、法拉利、福特这些传统巨头。特斯拉更是一骑绝尘,成为全球市值最高车企。 新造车和传统汽车截然不同,虽然二者在外观上看起来都是汽车,但本质上它们其实属于两个物种。 苹果要造车的消息传开后,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张图:智能手机+四个轮子,加起来就是一辆智能汽车。图片虽然简单,但却勾勒出了未来智能汽车最基础的框架。
现在人们都说新能源汽车,或者电动车,智能汽车相对提的少。但市场愿意对新造车给出高估值,不仅是因为能源替代,更是因为智能化。换言之,卖车是一方面,卖车背后的生意是另一方面。 业内最流行的说法,是用智能手机来对标智能汽车。 “电动车对比传统燃油车,不仅仅是能源革命那么简单,更像是苹果对比诺基亚、智能手机对比功能机,是一个颠覆性的机会。”经纬中国在一份研报中这样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