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财经 国内 人文 生活 关注 图库 艺术 关于

宏观

旗下栏目: 宏观 商业 金融 产经

央行上海总部支持上海建设金融科技中心:将探索监管沙箱机制(3)

宏观 | 发布时间:2019-10-30 | 人气: | #评论#
摘要:(十二)支持金融机构业务模式和管理机制转型。借助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智能合约等技术,简化供需双方交易流程、降低融资边际成本,推动金融机构

 
(十二)支持金融机构业务模式和管理机制转型。借助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智能合约等技术,简化供需双方交易流程、降低融资边际成本,推动金融机构在盈利模式、业务形态等方面持续优化,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以促进金融开放为基调,加强数据资源融合应用,打破服务门槛和壁垒,拓宽生态边界。
 
(十三)逐步扩大金融科技试点在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的覆盖面。加强协作沟通,鼓励金融机构参与金融科技试点项目的建设,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提升金融服务效能和管理水平,逐步将金融科技试点范围扩展到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充分发挥上海金融科技中心的“领头羊”作用。
 
三、加大新兴技术研发,夯实金融科技基础
 
(十四)支持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支持金融机构、企业、中介机构等创新主体围绕金融科技关键环节,充分利用最新技术发展成果,建设软硬件配套齐全的金融科技基础设施。
 
(十五)加强前沿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抢占关键领域技术制高点。支持金融科技企业开展基础技术、底层关键技术及前沿技术研究,增强科技创新基础能力。推动关键领域技术理论取得突破,推进技术融合研发。推动有共性问题的企业进行技术联合攻关,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领域尽快形成知识产权和专利,打造金融科技前沿创新高地。
 
(十六)坚持技术中立,金融为民。在新技术研发中,秉持技术中立原则,不偏离金融创新本质和正确应用方向,保障各社会群体对适当、有效、合理金融服务的平等享有权。通过技术提升金融服务的可达性和包容性,让技术创新的成果切实应用到民生领域。
 
四、持续优化金融服务,支持金融科技产业做优做强
 
(十七)加大银行信贷支持。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小微金融科技企业的信贷支持,适当降低信贷门槛,对金融科技产业园区、金融科技核心环节研发平台以及配套服务企业提供更为有效的信贷支持。
 
(十八)加大对金融科技产业的资本投入。鼓励各类相关主体投资设立金融科技相关的产业基金、风投基金等,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加大对金融科技的资本投入。支持银行为金融科技类主体开展金融科技贸易和金融科技合作,提供便利化的跨境金融服务。
 
(十九)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深化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推广应用,促进上海金融科技中小微企业融资。鼓励商业银行对科技创新企业签发的商业汇票提供保贴服务,加大小额商业汇票的推广。鼓励金融机构积极运用商业汇票发展供应链金融,发展定向可转票据等创新产品,推动融资工具含权化和结构化试点,为不同类型、规模、发展阶段的金融科技企业提供差异化融资产品和融资便利。稳步推进投贷联动试点,发展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商标权质押、专利质押等金融业务。
 
(二十)利用自由贸易账户体系优化金融服务。支持金融机构为符合条件的金融科技企业开立自由贸易账户,针对金融科技企业的特点和需求,创新特色金融产品,为金融科技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各项跨境金融服务。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借鉴国际通行规则,进一步便利金融科技企业开展跨境贸易和投资,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二十一)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助力金融科技融资。推动完善征信市场体系,支持已经备案的企业征信机构和信用评级机构规范健康发展。加强信用信息的共享,支持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互联网平台、大型企业将掌握的企业行政管理信息、资质资格信息、交易信息、上下游供应链等信息向企业征信机构开放,为金融科技企业融资提供有力支持。
 
五、加强合作共享,形成长三角金融科技发展合力
 
(二十二)建立数据融合机制促进数据共享。探索建立跨地区、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跨市场的数据融合应用机制,依据数据治理的框架,以确保数据安全为底线,逐步实现更大范围数据共享及数据的深度应用。
 
(二十三)整合资源促进金融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和组织金融科技机构,建设长三角金融科技成果交流平台,推动研究成果与有应用场景需求的企业有效对接,提高金融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和使用范围,促进上海金融科技成果对内深度应用,对外辐射扩散。
责任编辑:良贤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国内 | 人文 | 生活 | 关注 | 图库 | 艺术 | 关于 | 名人堂

Copyright © 2014-2016 中国经济报道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7457号

电脑版 | | 移动版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