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厚植发展底色 复垦后的华阳集团一矿凌青沟矸石山上,春有紫穗槐绿意盎然,秋有山楂树缀果枝头,成为职工居民休闲漫步的“后花园”。 然而,这座存量1000万吨的矸石山,曾自燃十余年、温度达230摄氏度,寸草不生,是矿区生态治理的“硬骨头”。 “以前根本不敢靠近这里,每到夏天,热浪和气味让人喘不过气。”华阳集团一矿办公室环保干事霍继军说。 为进一步提升矸石山生态恢复治理水平,华阳集团先后实施了15项科研项目,通过引进“温控法”和“覆盖组合物与植被喷播技术”,不仅有效控制矸石山自燃现象,还很大程度改善生态环境。 “传统矸石山治理方法主要为注浆和覆土,不仅耗费大量资金,且施工周期长、复燃几率大。‘温控法’的成本仅为传统方法的70%,施工周期短,可长期保持良好生态。”华阳集团九洲公司工程管理中心主任郑锐国说。 华阳集团35座矸石山如今已全部完成标准化治理,6座在用矸场实现了“边排边治”,还在井下逐步推行盾构机施工作业,通过井下就近充填的处理方式,实现盾构机掘出煤矸石“零排放”。 华阳集团二矿办公厂区的绿化环境。(华阳集团供图) 在修复生态环境的同时,华阳集团也将节能降碳的绿色理念同步贯穿于生产运营的各个领域。 80辆纯电动重卡成为穿梭于华阳集团的“绿色大使”,节省运营成本1440万元;生产矿井储煤场实现全封闭,所有小型燃煤锅炉全部实现清洁能源替代,实现“产煤不见煤、产煤不烧煤”;各类污水实现全部收集处理,按照“能用尽用”原则,中水利用率超98%…… “十四五”期间,华阳集团以节能增效为引领,主动淘汰关停煤电落后产能,累计实施59项节能技改、21项管理措施及14项结构节能措施,节电约1.26亿千瓦时,节约标准煤4.3万吨,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新动能。 向新求变 ——新材料赛道实现“价值跃迁” 如果说智慧矿井是华阳集团对传统产业的“精耕细作”,那向新材料产业进军,则是其开辟第二增长曲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蓝海。 2020年10月,阳煤集团正式更名为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标志着其以“双轮驱动”战略为引擎,在守牢煤炭产业根基的同时,加速向新能源、新材料领域进军。 “我们已经建成了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电芯、电池包及钠离子电池储能柜全产业链。”华阳集团华钠芯能总经理赵德悦说。 钠离子电池凭借其安全、环保、资源丰富、宽温区等诸多特质,正逐渐在储能领域展现出广阔发展前景。为此,华阳集团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合作,将无烟煤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原料,有效降低电池生产成本,建成了全球首批量产1GWh钠离子电芯生产线。 行走在阳泉市的街头,华阳集团生产的钠离子电池电动车不时可见。“这车动力特别足,尤其对于阳泉山城这种地势,上坡比较多,一点儿都不费劲。”阳泉市民段旭说。 华阳集团的钠离子电池还广泛应用于煤矿应急电源、太阳能路灯、LED强光手电、工商业储能柜等多个领域,成功打通了“材料—电芯—PACK—集成—应用”全产业链。 华阳集团生产的圆柱钢壳钠离子电芯,主要应用于二轮电动车、小家电等。(李鑫 摄) 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既要让老树发新芽,也要育新枝栽新苗。在前不久召开的2025年山西(太原)能源产业博览会上,碳纤维羽毛球拍、三防冲锋衣等65种“华阳造”新能源、新材料产品集中亮相,吸引数家企业表达合作意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