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仁勋在演讲中重点透露了芯片业务和量子计算业务的进展 黄仁勋表示,云服务提供商正在投入大量资本开支,其背后,通用计算平台向加速计算平台转变,即便没有AI,这个转变也在进行。 量子计算领域,黄仁勋则宣布,英伟达推出NVDIA NVQLink,NVQLink可以支持计算机控制和校准、量子纠错,可以让QPU(量子处理单元)和GPU超级计算机进行混合模拟,它也是完全可扩展的,可以适应未来的量子计算机。黄仁勋还宣布,已有17个不同的量子计算公司支持NVQLink。 黄仁勋还表示,英伟达的CUDA可视为面向GPU和CPU的加速计算而设计的,现在CUDA-Q进行了延展,这样就可以同时支持GPU和QPU,计算在GPU和QPU之间,可以在几微秒的时间内“移动”。 “现在我们意识到,将量子计算机直接连接到一个由GPU驱动的超级计算机是至关重要的,这样就可以进行纠错,可以对量子计算机进行人工智能校准和控制,可以在GPU和QPU上运行正确的算法,两台计算机并排工作,这就是量子计算的未来。”黄仁勋称。 黄仁勋也对AI带来的计算需求做出解读。他表示,AI第一次参与到上百万亿美元规模的经济种。过去,芯片产业大约占几万亿美元规模的IT产业中的5%~10%甚至更少,这是因为Excel、浏览器等应用不需太多计算。但在新的时代,需要有一台计算机能随时理解上下文,每一步都需要生成大量token(代币),现在AI的“思考”给基础设施带来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计算负载。 “摩尔定律已基本终结,问题是我们该怎么办?如果我们没有找到降低成本的办法?”黄仁勋表示,AI产业已经进入一个循环,即用AI的人越多,AI能产生的利润越多,使得有更多计算机投入使用,从而使AI更智能,业界需要做的事则是降低成本。要降低AI计算的成本、维持这个虚拟循环,答案是协同设计(co-design)。 “你不能只设计芯片,然后希望一切都好。”黄仁勋表示,英伟达从一张白纸开始,同时考虑新的计算机架构、芯片、系统、模型和应用,公司现在有能支持跨区域扩展的以太网技术Spectrum-XGS,可以将数据中心整合为吉瓦级的AI工厂。通过理解AI模型以及横跨整个堆栈,可以创建面向未来的架构,降低token成本。 机器人领域,黄仁勋还介绍了公司的新自动驾驶开发平台DRIVE Hyperion,并表示,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的拐点将到来,这些汽车每年将行驶一万亿英里,每年业内将生产一亿辆汽车。黄仁勋宣布,英伟达与Uber合作,将把英伟达DRIVE Hyperion驱动的车连接到一个全球网络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