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煤炭能源的长期驱动下,中国社会与经济持续发展,但煤炭开采却带来了自然生态系统破坏问题。在煤矿关停后,以煤炭开采和交易为主的经济活动停止,一系列社会问题逐步浮现。
本文综述了关闭煤矿区域生态恢复规划研究的主要特点,包括工作尺度、规划目标以及规划方法类型;总结了前期学者在生态恢复规划方面取得成果;展望了关闭煤矿区域生态恢复规划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闭煤矿区域生态恢复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国土空间规划在宏观方向和规划目标方面给予充分指导。
中国应充分应用生态学原理,参考国际社会的成功案例,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关闭煤矿区域的生态恢复之路。
生态文明建设、国土空间规划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关系
关闭煤矿区域生态恢复规划的
含义与必要性
国土空间生态恢复本质是通过少量人工辅助,发挥大自然自我恢复的能力,完成受损生态关系的恢复与重建,并且在此过程当中收获生态系统服务。
关闭煤矿区域生态恢复规划是站在动态发展的视角,基于大量基础资料、科学论证及专家决策,对关闭煤矿区域受损的自然环境要素、物种组成、景观单元、生态关系的恢复制定合理的规划。
应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指引下,执行生态文明建设方针,完成对煤矿区域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
应针对中国已关闭和可能关闭的煤矿区域,通过调查、预测和分析现存的以及未来可能产生的一系列生态问题,预估生态恢复工程的规模和布局,并在时间、空间及保障措施上进行合理布局与安排。
关闭煤矿区域生态恢复
规划研究尺度
关闭煤矿区域生态恢复应遵循生态学物物相关的基本原理,从“带”和“面”这类更为宏观的尺度上开展工作,促进流域和全国尺度上关闭煤矿区域之间及与其他区域的互补互惠。
矿区尺度
在中国,关闭煤矿分散于不同地理环境和气候带之中,各地受损情况与生态环境问题具有较大的差异,制定较大尺度的生态恢复规划颇有难度。
在较小矿区尺度进行生态恢复规划研究中,涉及的生态环境问题同质性较高,复杂性较低;通常关闭煤矿区域的生态恢复规划研究一般仅集中在同一地区。
各个矿区单独制定生态恢复规划、进行相应生态恢复工程的实践案例非常丰富,侧重点包括生态调控、土地复垦、景观重建和综合性全面规划。
流域尺度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指导下的关闭煤矿区域生态恢复应考虑流域范围内的生态环境问题,并能对流域的生态环境起调控作用。
在对上游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的同时,尽可能惠及下游区域;同时下游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也可反哺上游区域。
流域尺度上的生态恢复工程需要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进行指导,《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对黄河流域提出生态保护与恢复的要求,并将黄河流域列为重点生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