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北京
(原标题:“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擘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开局之年的“开年第一课”,主题是“中国式现代化”。
2月7日上午,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环顾会场,对为什么办班开宗明义: “目的是促进高级干部带头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而推动全党全国人民把思想统一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上来。”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被定义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同时也给出了“顶层设计”。 “两步走”,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排兵布阵: “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历史浩荡,未来已来。 回溯大会闭幕至今的这一百多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经的感言:“治理这样一个国家很不容易,必须登高望远,同时必须脚踏实地。” 登高望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再创新,定向把舵、谋篇布局;脚踏实地,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再突破,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在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时间节点上,我们一次次抚今追昔。习近平总书记从百年党史的启迪中得出结论:“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击鼓催征,一场远征正始于脚下。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次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探索,是一场基于新时代特征的接续奋斗,是一条充满实干兴邦精神的奋进之路。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赢得了伟大胜利和荣光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意气风发行进在不可逆转的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 历史的维度—— 时间的流淌,沉淀着一代代人的梦想和奋斗 世界东方,历经风雨,中华民族巍然屹立。 漫长岁月,有荣耀辉煌,亦有霜刀雪剑。 现代化,是曾在黑暗中跋涉的中国,梦寐以求的曙光。一代代仁人志士上下求索。 《建国方略》中,孙中山先生绘就了近代中国谋求现代化的第一份蓝图:修建160万公里公路、约16万公里铁路、3个世界级大海港,还有建设三峡大坝……在当时看来,梦想的实现似乎遥不可及。 彼时彼刻,谁能想到,一个积贫积弱、饱受欺凌的中国,能在一百多年里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人类现代化史上的奇迹? “只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 2020年秋天,“十四五”规划即将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到广东考察,参观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在《建国方略》相关规划图前,驻足感慨。 今日中国,高铁飞驰领跑世界,公路纵横牵起城乡,世界大港十之有七,数字经济联通实体经济和消费,现代化程度远超当初的设想。 百余年党史,一部推进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恢宏史诗。那些风云激荡的篇章,如今读来,依然令人热血沸腾: 干革命,改天换地。 自梦想起航的中国革命原点,到南昌起义一声枪响,从井冈山上红旗漫卷,到万里长征九死一生,再到抵御外侮、解放全国……28年艰苦卓绝。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搞建设,自力更生。 新中国成立之初,工业化的差距昭示着现代化的鸿沟。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研讨班开班式上提到一代人的记忆:“当时,我国一穷二白,连日用的煤油、火柴、铁钉都称为洋油、洋火、洋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