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目标的压茬推进、时不我待。“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这是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距离现在不过十余载。 如果说“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其中有对“快”与“好”的平衡;“活力与秩序的关系”,其中有对“发展”与“安全”的统筹;那么“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蕴含的内容之一,则是对“内”与“外”的兼顾。 在治国理政的丰富实践中,6组方法论深刻蕴含其中。 去年春天,习近平总书记赴海南考察。一踏上这块改革开放的热土,总书记先看粮食安全,再看能源安全,传递出鲜明的讯息:“我们开放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的,同时一定要定下心来,一心一意走自己的路,而且要建立这样的一种自信,就是我们一定会把自己的事业办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海南之行,既有“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辩证,也有“守正与创新”的统筹,亦有“顶层设计与探索实践”的贯通。 这些年,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破解“卡脖子”问题;装备制造、大国重器,增强发展信心;人工智能、数字经济,锚定未来蓝海……积跬步以至千里,汇聚起的是我们“办好自己的事”的坚定底气,增强了我们“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战略主动。 再举一例。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把农业农村现代化,比喻为“金扁担”。 金秋时节,延安苹果红了,红彤彤地压弯了枝头。在高桥镇南沟村,总书记先看苹果园,再进村头的车间厂房。乡亲们围着他,有说不完的心里话。 陕北也是他青年时代生活了7年的地方。当年打筑堤坝,挑水挑柴,而今“技术挂帅”筑水坝、搞滴灌,精细化管理。一个微小视角,映射的是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 在这里,能看到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统一: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如何因地制宜在大山深处扎下了根; 在这里,还能感知活力与秩序的统筹:“家门口”就业,乡亲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如春水破冰、奔涌而至。外地打工的村民风尘仆仆回村了,大学毕业的孩子义无反顾回村了,斑斓的田野,有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现代化为何物?习近平总书记有次谈到往事,颇为感慨:“记得当年我到农村去,当地‘秀才’跑我那儿来宣讲,说‘咱们今后现代了,那都不一样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包子饺子肉丝肉片’。”昔日乡村里想破天儿想到的心愿,却是今天中国大地上普普通通人家,过的平平常常日子。 山一程、水一程。 在进入新征程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间节点上,2023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苏轼的一句话:“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意思是说“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 “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这也是我们在建成小康社会,彻底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之后新的承诺。” 新的承诺,新的“再出发”。 新的春天,沿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坚定向前。光荣和梦想就在前方,我们昂首阔步,我们信心满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