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财经 国内 专栏 生活 关注 图库 艺术 关于

专题

旗下栏目: 专题 地市 县域 乡情

医生忙于论文,临床败给科研,如此“排行榜”搞坏了医院生态

专题 | 发布时间:2021-05-28 | 人气: | #评论#
摘要:帅才 苏晓洲 新华社 昨天 近年来,医界出现了一些以科研成果为主要评价指标的民间排行榜。有的医院为了比拼排名做评审专家工作、斥巨资甚至举债搞科研。一些年轻医生不愿下临床,
帅才 苏晓洲 新华社 昨天
 

 

近年来,医界出现了一些以科研成果为主要评价指标的民间排行榜。有的医院为了比拼排名做评审专家“工作”、斥巨资甚至举债搞“科研”。一些年轻医生不愿下临床,还有的搞根本无法实现临床转化的注水“科研”,到“黑市”买论文或者“科研服务”……

 

1


达不到“科研”要求就被“晾”?

 

今年39岁的陈医生,2013年从一所名牌大学博士毕业后,进入湖南一家三甲医院做外科医生。白天在科室轮转,晚上参加急诊手术,周末在医院值班,自愿报名投身武汉抗疫一线……半月谈记者走进陈医生的工作环境,发现他很少有闲暇时光。

 

陈医生2018年开始做总住院医师,在普通外科各个专科轮转,急诊、会诊多,工作繁忙,不仅白天要完成手术,晚上还有急诊手术;他曾经60小时无眠无休,承受着心理、生理的沉重考验。

 

在外人看来,陈医生这么勤奋,未来的前途,一定是职称晋级、职级晋升,逐步走上业务领军岗位……但没想到他竟然连转正都成了问题——因为没有完成医院规定的“科研任务”,陈医生要么转岗做技师,要么辞职。陈医生说,和他一样境遇的医生,医院里还有多位。

 

“你不是发表了好几篇SCI论文吗?”半月谈记者曾经看到,陈医生只要一有闲暇,就见缝插针写论文。

 

“不够,我没有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达不到医院的‘科研’要求。”陈医生说,为此他们这批人多次跟医院领导陈情。眼下,医院已经不再给他们派活。陈医生们被“晾”起来后,每月只能领取2000元生活费。

 

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在一些医疗资源高度集中的“超级医院”,像陈医生一样因为“科研”或转不了正、或评不了优、或晋不了级的年轻医生不在少数。

 

一家三甲医院的中层干部告诉半月谈记者,越是“超级医院”越期待获得超级影响力,也就越依赖科研成果,这些压力很多传递给了年轻医生。在当前评价体系下,有的年轻医生功利性地选择那些出成果快的科研方向,这样容易产生一些“学术快餐”“学术垃圾”。

 

一些医生说,现在医界特别是“超级医院”出现了一种怪现象,许多年轻医生不愿意下临床,喜欢进实验室。因为进实验室比在临床工作轻松,收入也不低,更容易出“科研成果”,职称晋升也相对更快。

 

 

2


各种排行榜兴起,医院被裹挟前行

 

业内人士告诉半月谈记者,近些年一些知名或不知名的机构,不断推出医院评价排行榜,每年发布一次排名。

 

“年轻医生不拿课题,不争项目,不发论文,医院的排名怎么上得去?医院的金字招牌怎么保得住?我们院长在会上就是这么说的。”一家大型公立医院的有关负责人对半月谈记者说,“院长怎么能不关心排名呢,这不光是院长个人的成绩,还关系到医院的地位,更关系到医院未来能否争取到各种资源。”

 

于是,能够跻身排行榜“十强”“五十强”或“百强”,成为许多医院的梦想。一旦达成目标,医院会邀媒体报道,会进行庆祝。一旦落榜或者排名下跌,医院负责人不高兴,中层干部特别是一些医院特设的“评价办”负责人压力山大。

 

有的排行榜推出之初,一些传统大医院还不太在意。但几年下来发现,一些“地位”本来略逊于自己的竞争对手突然在排行榜上强势崛起,又惊又怕之余,只好也加入“打榜”战团;还有一些本来名不见经传、实力平平的医院,经过奋力“打榜”,取得了与一些“百年老院”同榜的地位,这让不少医院从这种“逆袭”中看到机会,也加入角逐……

 

业内人士指出,一些医院排行榜公布的评价办法,主要考量评审专家意见和科研相关指标。

 

“有一些专家是凭印象打分,参考一下医院的科研成果,不沟通是万万不行的。”有医界人士说。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医院血拼排行榜,要用上“打投”“混圈”等手段。如每次评审之前,会有医院去找相关评审专家“沟通”“汇报”,寻求“指点”“提点”,以争取更多的印象分。

责任编辑:良贤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国内 | 专栏 | 生活 | 关注 | 图库 | 艺术 | 关于 | 名人堂

Copyright © 2014-2016 中国经济报道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7457号

电脑版 | | 移动版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