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财经 国内 专栏 生活 关注 图库 艺术 关于

专题

旗下栏目: 专题 地市 县域 乡情

放牧巡边时发现界碑位置不对,一测真有人动了手脚!79岁的她,义务守护国境(2)

专题 | 发布时间:2021-05-18 | 人气: | #评论#
摘要:那一年,一场暴雨后的大洪水把布茹玛汗一家人围困在一块高地上,水退后才得以逃生。劫后余生的布茹玛汗心想:边境线上有国界却没有界碑,如果我们

  那一年,一场暴雨后的大洪水把布茹玛汗一家人围困在一块高地上,水退后才得以逃生。劫后余生的布茹玛汗心想:边境线上有国界却没有界碑,如果我们死了,新来的人又怎么知道哪儿才是中国呢?

  于是,不识字的布茹玛汗向人请教,学会了柯语和汉语“中国”的写法。每次放牧时,她就在石头上刻下“中国”二字。

  

  布茹玛汗·毛勒朵在冬古拉玛山口刻“中国石”。 资料图片

  “大的石头就直接刻在上面,小的石头怕被风吹走,刻好了还要用其他石头固定。”布茹玛汗说,“最开始没有工具,只能用尖石头刻,一天刻一块。遇到风雪天,手伸出来一会儿就被冻僵了,要放进怀里焐一焐才能继续刻。后来有了铁锤和钉子,就能刻得快些,一天能刻好几块。”

  说罢,布茹玛汗伸出右手。我们去摸,心头一震:老人中指和食指上布满茧子,这是多少刀刻斧凿才能留下的印记!

  

  布茹玛汗大妈保留着当年刻“中国石”的工具。 雷册渊 摄

  60年过去,如今,在冬古拉玛山口的边境线上,到处是刻着“中国”二字的石头,连布茹玛汗自己也说不清到底刻了多少块。15年前,《解放军报》的一名记者到边防哨所采访,看到边境线上的“中国石”,报道了牧民大妈布茹玛汗义务护边的故事,她的名字才为世人所知晓。

  有人给布茹玛汗算了一笔账:她每天在冬古拉玛山口上走一趟,至少20公里,保守计算,这些年她至少走了几十万公里。边境线上的一草一木都刻进了布茹玛汗心里,她不止一次说:“我熟悉冬古拉玛山口的石头,就像熟悉自家抽屉里的东西。”

  1986年7月的一天,布茹玛汗像往常一样放牧巡边,发现一块界碑似乎被人动了手脚。她用棍子反复丈量界碑与自己所刻的一块“中国石”之间的距离,确认界碑位置不对。她立刻赶回家中,跨上马背,一路奔驰60多公里,赶到边防哨所报告。

  后来,经过仔细勘察,我方确定,界碑确实被人向我国境内移动过。经过协商交涉,界碑又回到了它原来的位置。

  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布茹玛汗·毛勒朵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主持人念颁奖词时,不懂普通话的她听出了“中国”和“柯尔克孜族”两个词,一瞬间有些想哭,但还是咬咬牙忍住了。

  她说,自己没读过书,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但中国在心中。

  

  布茹玛汗·毛勒朵向记者讲述当年的护边岁月。 司占伟 摄

  儿子12岁开始就和母亲一起义务护边

  “边境走了几十年,故事几天几夜也讲不完。”

  自古以来,道阻且长的帕米尔高原神秘而不乏故事。著名的英雄史诗《玛纳斯》在这片土地上广为流传。在这部被列为我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的经典中,英雄玛纳斯及其7代子孙前赴后继,率领柯尔克孜族人民与外来侵略者顽强斗争,争取自由。

  和平年代里,柯族人民延续着世世代代对家国的忠贞。

  麦尔干·托依齐拜克是布茹玛汗的二儿子,他和大哥、妹妹都出生在母亲护边的毡房里。在他出生时,村里一位99岁老人为他起名麦尔干,柯语意为“猎手”,希望他成为一名像母亲一样勇敢无畏的人。布茹玛汗骄傲地说:“现在看来,麦尔干没有辜负这个名字。”

  

  布茹玛汗的二儿子麦尔干·托依齐拜克,他从12岁开始就和母亲一起义务护边。 司占伟 摄

  小时候,麦尔干总是不理解,妈妈为什么把幼小的孩子们留在家里,自己却跑去巡边、护边?除了管好自家的牛羊,妈妈为什么还要阻止邻居家的牲畜去山那边吃草?慢慢地,他似乎懂了。“每次上山,我们都能看见妈妈在石头上刻‘中国’。这两个字看得多了,祖国和家乡的意识才渐渐在我们脑子里生长起来。”

责任编辑:良贤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国内 | 专栏 | 生活 | 关注 | 图库 | 艺术 | 关于 | 名人堂

Copyright © 2014-2016 中国经济报道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7457号

电脑版 | | 移动版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