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财经 国内 专栏 生活 关注 图库 艺术 关于

专题

旗下栏目: 专题 地市 县域 乡情

纪念︱于蓝:她永远活在观众的心里,也活在孩子们心里

专题 | 发布时间:2020-06-28 | 人气: | #评论#
摘要:澎湃新闻记者 陈晨 2020-06-28 08:51来源:澎湃新闻 字号 她是《烈火中永生》中的江姐、新中国二十二大电影明星、儿童电影制片厂首任厂长,也是中国电影事业家、演员田方的妻子,第五代

澎湃新闻记者 陈晨

2020-06-28 08:51 来源:澎湃新闻

字号
她是《烈火中永生》中的“江姐”、新中国“二十二大电影明星”、儿童电影制片厂首任厂长,也是中国电影事业家、演员田方的妻子,第五代导演田壮壮的母亲……
 
6月27日21:07,著名表演艺术家于蓝去世,享年99岁。
 
于蓝 图片来自长影集团微博
 
据北京日报客户端报道,田壮壮导演在朋友圈写道:“妈妈走了,现在你的感官不再起作用,你的心独立,赤裸,清明且处于当下,你以前从未经历过,现在经历的一切,这即是佛。”
 
他还表示:“感谢所有关心妈妈的人,我想独自安静几天。”
 
田壮壮导演悼念母亲于蓝
 
扎根生活 塑造不朽银幕经典
 
于蓝,原名于佩文,1921年6月3日出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她从年轻时就是一名“战士”。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于蓝一家逃难到关内,几经辗转勉强立足于北平。她被送进一所贵族学校,但只待了二十几天就离开了。“每天我都悄悄用棉被堵上窗子,听中央政府的广播,可是总听到国军英勇抗战、全面撤退的消息”。而当时住在新街口的于蓝,经常见到日本的装甲车在城里横行无忌,“感觉车轮就像碾过自己的胸口一样”。晚年,于蓝接受采访,谈及自己的青春期:“那时唯一的愿望就是参加抗日。”
 
年轻时的于蓝。
 
1938年,于蓝从好友处得知抗日游击队的消息,便离家出走去寻找队伍,没想到,刚出城门就被日本鬼子逮住了,送到了宪兵队,后家中上下打点营救才得以脱身。但不久于蓝又再次离家出走前往抗日根据地。在决定去延安之前,于蓝同窗好友的母亲把她的原名“于佩文”改为“于蓝”,喻意为“青出于蓝”。
 
1939年,她在抗日军政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她的入党时间,和江姐江竹筠同一年。
 
“江姐”这个人物形象,在一代中国人心目中,几乎就等同于于蓝的那张脸。事实上,也是于蓝第一个发现了这一题材,并牵头把它搬上了银幕。1961年,于蓝生病住院,她在病床上看到了小说《红岩》的连载,她被里面的人物形象深深打动。而电影的片名《烈火中永生》也是于蓝想到的,灵感来自叶挺诗歌《囚歌》中的一句诗:“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这个片名最后由周恩来总理拍板决定,郭沫若题字。
 
《烈火中永生》海报
 
和江姐同样有过家庭贫困的经历,也有过被捕并与敌人周旋的经历,于蓝说,在看到《红岩》后备受触动,她想把她们共同的经历告诉观众。
 
“我们都是同一时期参加抗日战争。她是地下党,我在根据地。我有多好的条件,我们有自己的八路军保卫着我们,他们是在敌人的白色恐怖下工作,所以他们比我们更艰巨。我想我的人生道路跟江姐的人生道路是一致的。”
 
为了演好江姐,在开拍前的两三年当中,于蓝多次去北戴河、重庆、成都、贵州进行调查,采访了《红岩》的作者和江姐生前的战友,留下了30多万字的笔记。
 
如今,许多人回想起江姐,印象深刻的总是她绣红旗和平静赴死的样子。于蓝准确的演绎,为人物赋予了不同于脸谱化英雄人物的生动灵魂。晚年回忆起自己创作这一角色的心得时,于蓝表示,“我就因为她这样面不改色、心不跳,我就是为她这种忘我的、全心全意为理想献身的崇高气节所震撼,所以愿意扮演这个角色。他们的行为,他们的为人,整个展现给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记住他们,永远记住,这是我们民族真正的精英,我们民族的先驱,民族的英雄,人民都知道。”
 
责任编辑:良贤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国内 | 专栏 | 生活 | 关注 | 图库 | 艺术 | 关于 | 名人堂

Copyright © 2014-2016 中国经济报道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7457号

电脑版 | | 移动版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