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财经 国内 专栏 生活 关注 图库 艺术 关于

专题

旗下栏目: 专题 地市 县域 乡情

一条上学路,两种制度间:深港跨境学童的迷惘与追寻(5)

专题 | 发布时间:2020-05-12 | 人气: | #评论#
摘要:她甚至担心,孩子将来若从政,双非身份让他难以表达一些政治理念。 电影《过春天》中,一个跨境男孩放学后过关时,说了句普通话,一旁的母亲马上

 
她甚至担心,孩子将来若从政,“双非”身份让他难以表达一些政治理念。
 
电影《过春天》中,一个跨境男孩放学后过关时,说了句普通话,一旁的母亲马上提醒他:“不是跟你说要讲粤语吗?”男孩回:“这里都已经过了香港啦。”
 
叶菲也会这样提醒小龙。儿子告诉她,跨境生在学校成绩不好时,会被人看不起。她担心儿子因此自卑,让他学习各项才艺,提升自信心。
 
“这几年,(歧视)这种事情少很多。”小岑说,升入高年级后,同学们思想成熟了很多,自己也会过关到深圳玩。
 
一名中三的跨境学童形容,他们“生活像深圳人,思想像香港人”;另一位说,“喜欢香港的教育制度,但不喜欢待在香港,平时生活喜欢深圳”。
 
“我对自己的定位是有着香港身份证的内地居民,但有时候也有谜一样的优越感。”一位中四的新移民女孩说,中一刚去香港读书时,她谎称是本地人,强迫自己说粤语,直到发现学校里内地移民很多,才有找到组织的感觉,和他们组成小圈子,说普通话。
 
叶菲也问过儿子这个问题,10岁的小龙说:“我是中国香港人,首先我是中国人,其次是香港人。”
 
深圳大学心理学副教授迟新丽认为,跨境学童往往会受到所处社交圈的关注,身边的人会有意识地把自己同他们区分开来。很多时候并不是他们自己选择了香港身份,而是父母、身边的人以及所处环境推动他们靠近香港身份。
 
这是一群被历史选择的人。生于特定历史时代,受两地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他们大多认可香港的教育,享受香港身份带来的种种便利,又留恋内地的亲近感,在身份认同上或多或少有些困惑。
 
“深港人”
 
去年3月下旬,小岑在深圳准备5月的港澳台联招考试。
 
跨境学童的身份,让她比常人有更多样的选择,也因此陷入迷茫。
 
2018年中六毕业后,她参加了香港中学文凭考试(简称“DSE”)。DSE不分文理科,除语数外、常识必考外,可选报物理、化学、中国历史、地理等科目,之后报考香港、内地或国外的大学。
 
小岑想考内地大学,但父母希望她在香港上大学,身边同学也都报香港的大学,她跟风报了三所,因数学拉后腿,遗憾错过。
 
那一年,班上35人,考上香港本地大学的不到10个。跨境生,很多想回内地上大学,觉得有归属感。
 
小岑决定复读,考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她报了旺角一家专门针对港澳台联招的辅导机构,周一到周五,每天补六个小时,上五门课。同一级的补习生有90多人,几乎全是跨境生和新移民。
 
补习机构离深圳的家坐车得一两个小时。为省时间,2018年9月开始,她住进爷爷在香港维港附近的公屋,每周末回深圳补习数学,由每天跨境变成了周末跨境。
 
两地的教育差异再次冲击着她:联招考试的科目和DSE不同,需要考地理,小岑之前没学过,历史也跟之前所学的差异很大;题目设置上,联招考试知识点更细更偏,很多需要记忆,而DSE着重分析理解;答题方式上,DSE更开放,她经常感觉思维受阻,“必须把以前的知识清除掉,重新吸纳新的。”
 
最头疼的是数学,DSE的数学只有内地高一高二的难度,她完全跟不上,“已经放弃了。” 
 
去年9月,她考上华侨大学,未来想留内地工作。但她也有顾虑,香港人的身份在内地求职或有不便。
 
“会让下一代跨境上学吗?”
 
问及于此,几乎所有的跨境学童说:“千万不要,太累了。”但他们希望,下一代也能去香港上学。
 
跨境学童。 深圳罗湖区跨境学童服务中心 供图
 
叶菲犹豫,要不要到福田口岸附近租房,减少孩子上学路上的时间。她不确定,等孩子学业压力大了,是否会继续让他跨境上学。
 
责任编辑:良贤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国内 | 专栏 | 生活 | 关注 | 图库 | 艺术 | 关于 | 名人堂

Copyright © 2014-2016 中国经济报道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7457号

电脑版 | | 移动版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