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财经 国内 专栏 生活 关注 图库 艺术 关于

专题

旗下栏目: 专题 地市 县域 乡情

中国稳健前行丨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2)

专题 | 发布时间:2020-05-11 | 人气: | #评论#
摘要: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寄托着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作为我们党执政

 
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寄托着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作为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要环节,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得到了集中展现,也生动诠释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根本价值遵循。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愈加突出。这一点体现在市域社会治理上,就是要求我们的城市管理者必须从政绩驱动向以人为本的高质量治理模式转变。
 
提高精细化水平。治理与管理一字之差,体现出的是科学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的现实要求和发展趋势。这次疫情在武汉这样的特大城市暴发,本身就是对城市治理的一场大考。从疫情初发,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了“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方针原则。事实上,从武汉到湖北全省再到全国各地,正是把这一原则要求贯彻到了防控的全过程及其每个侧面,做到了雷厉风行补短板、周密细致抓落实,才取得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大战略成果。这一要求体现在城市日常治理上,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推进服务供给精细化,找准服务群众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对接群众需求实施服务供给侧改革,办好一件件民生实事”“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展望未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方兴未艾,持续不断地将有数亿人加入城市生活的行列,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彻底改变过去粗放的管理方式,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绣花般”的“精心、细心和巧心”对城市治理精益求精,“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为人民生产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宜居环境。
 
让城市更聪明更智慧。现代城市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必须充分借助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加快建设“城市大脑”,走“智慧城市”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浙江考察时指出,“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这方面,包括上海、杭州等地已经做出了各具特色的有益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就全国来看,特别是就这次武汉等地应对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看,对照党中央的总体部署,“智慧城市”建设仍然面临艰巨繁重的任务。
 
“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以及“努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一指导原则在这次疫情大考中得到了全面验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既有经验,也有教训”“要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牢制度防线”。
 
推进理念创新,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有效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理念创新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考察新冠肺炎防控情况时提出,“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这就为当前我国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崭新理念,明确了努力方向。“全周期管理”作为现代管理学的先进理念,被援引到城市等社会治理领域,本质上体现了“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的科学认识,也是“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的必然要求。从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来看,我国的特大城市治理,特别是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存在着短板,比照“全周期管理”的要求,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弊病犹在,在推动力量、资源、部门等要素的充分整合,以达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运行效果上,尚有距离。
 
强化依法治理,逐步实现城市治理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为给疫情防控提供有力法治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劲的时候,越要坚持依法防控,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全面依法履行职责,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在处置重大突发事件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水平”。我们看到,从疫情初发,从上到下就特别重视依法而行,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在法治的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与此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正着手推进生物安全等领域法律法规的加强和完善。
责任编辑:良贤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国内 | 专栏 | 生活 | 关注 | 图库 | 艺术 | 关于 | 名人堂

Copyright © 2014-2016 中国经济报道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7457号

电脑版 | | 移动版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