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舱医院,在中文里听起来让人联想到“诺亚方舟”,但方舱医院的提出者、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更愿意称其为“方舱庇护医院”。在他看来,这更为准确,也体现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据中国之声报道,此前的4月5日,由王辰发起的“方舱医院建设与管理研讨会”在武汉中南建筑设计院举行。王辰和与会专家、方舱医院建设运营相关负责人共同复盘:生命方舟如何不负众望?
王辰
王辰在讨论会上表示,“实际上就是利用已有的大型建筑,比如会展中心,其次是体育馆,迅速提供一个能够大量收治传染病患者的地方,而且这个地方要有一系列特殊的安排。”
武汉于2月5日启用首批三家方舱医院,随后的三周时间内,又陆续建立起13家方舱医院。这16家方舱医院一共可容纳13000个床位,截至3月10日,运转35天的方舱医院为大约12000名新冠患者提供了护理。随着疫情在武汉的逐渐平息,床位使用率趋近于零,方舱医院相继休舱。第一家于2020年3月1日关闭,截至3月10日,所有方舱医院都已休舱。
而作为方舱医院的主要改造设计方,中南建筑设计院医疗健康事业部总计牵头完成21个方舱医院的改造设计工作。“总的来讲,我们改造设计方舱医院的主要类型包括体育场馆类建筑改方舱、展览工业类建筑改方舱,还有教育类建筑改方舱。”
在研讨会现场,中南建筑设计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杨剑华介绍,“在改造设计方舱医院过程中,我们把握了几个原则,第一就是安全性,医护人员的安全至上;第二,实用性,低成本、快速;第三,全面性,包括它的给排水、供电、通风等方面都要进行综合的考虑。”
参与该场研讨会的专家一致认为,因为湖北省90%以上的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都在武汉,所以,方舱医院的建设大大改善了不同病情患者的分布状况,提高了整体救治、护理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在举行这场研讨会之前的当地时间4月2日,全球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在线发表了一篇聚焦中国建设和启用方舱医院(Fangcang shelter hospitals )的文章。该文章由王辰团队,以及德国海德堡大学全球公共卫生研究所等团队共同完成,王辰为该文章的通讯作者。
王辰等人认为,中国在应对COVID-19疫情时启用方舱医院的经验表明:未来一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舱医院可以被强有力地采用。尤其适用于其他的流行病,但也可以用于其他规模大或快速增长的涉及疾病或损伤的事件,比如大规模中毒或自然灾害。
虽然疫情在中国逐渐平息,但COVID-19大流行正在全球蔓延,除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正面临传统医院床位短缺的问题,这些医院正在为数量迅速增长的COVID-19大患者提供护理。王辰等人提到,中国已开始援助意大利、伊朗、塞尔维亚等国家,作为国际合作的一部分,中国已将方舱医院的所有政策、管理手册和临床指南翻译成疫情迅速增长的其他国家的语言。中国还向其他国家派遣了具有援建、运营方舱医院经验的专家,为当地政府提供咨询服务。
在这篇文章中,他们阐述了中国在新冠疫情期间启用的方舱医院的概念和发展,描述它们的主要特征和基本功能,讨论方舱医院成功的关键问题,并考虑其他国家应将方舱医院作为应对COVID-19的一部分。
附:《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王辰柳叶刀刊文:详解武汉方舱医院如何运转》(系澎湃新闻4月3日刊发稿件)
从2月3日起,也就是武汉疫情最严重之际,政府决定迅速协调启用集中收治确诊轻症病人的大型医疗场所,将会展中心、体育场馆等改造成方舱医院。回过头来看,这项举措被认为是中国此次疫情防控的关键之举。
当地时间4月2日,全球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在线发表了一篇聚焦中国建设和启用方舱医院(Fangcang shelter hospitals )的文章。该文章由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院士团队,以及德国海德堡大学全球公共卫生研究所等团队共同完成。王辰为该文章的通讯作者,也是武汉建设方舱医院的主要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