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一位孕妇要生产,打电话给社区求援。没有电梯,只能用担架接力。楼梯十分狭窄,只能一点一点地腾挪,既要保证人员安全,又要和时间赛跑……“从五楼抬到一楼,在把孕妇送上救护车时,衣服全都湿透。”“壹米大薯条”商铺老板王振学说。 熊先武对志愿者们赞赏有加,他们不计得失,不惧生死,洒汗水,抗疲倦,受委屈,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牢了最后一公里的防控战线。 沈小妹介绍,除了社区工作人员,户部巷社区有志愿者48位,下沉干部47位,单位就近服务社区人员10位,大家齐心协力轮流上岗,分为团购组、消杀组、巡逻组和应急组,全方位保障社区安全和居民健康。“到3月中旬,我们已经连续20天无新增疫情,顺利通过‘无疫情社区(小区)’审核。” 她说,等疫情结束,应该给每位志愿者的店铺挂一块荣誉牌。 (小标题)重启步伐并不轻松 为了打造更好的旅游体验,2019年,户部巷升级改造。从三条主街到背街小巷,角角落落都画上了老武汉风情壁画:肩挑背扛的老码头、老堆场,纳凉喝茶怡然自乐的老街生活,修包、织布、捏面人、吹糖人等民间老手艺……一幅幅栩栩如生,身处其中给人一种恍惚的穿越之感。 “这些画真是绝了,点缀之下,巷子一下子活了。”鸿翔巷头,一位居民对记者说。 易兵坐在一辆三轮车上,看着墙上的壁画出神。他来自恩施巴东县,经营着一家豆皮店,封城那天已经赶到高速公路口,结果还是被滞留在武汉。 “十几平方米的店铺一个月租金就超过两万元。加上年前储备的原材料变质,损失太大了。”易兵想起坏掉的几大筐上千只鸡蛋,十分心疼。 从“武汉过早第一巷”,到“汉味小吃第一街”,户部巷已经成为武汉人气最旺的旅游点之一。高峰的时候,每日游客超过10万人次。 眼下,这些对旅游业高度依赖的店铺,很多陷入了困境。户部巷烟火气正在重升,然而,重启的步伐并不轻松。 “荆源楚味”店主韩燕明来自黄冈蕲春县,2015年带着13年打工积攒下来的30多万元钱来到户部巷打拼,和朋友合伙经营湖北特产生意。 见到记者时,他正筹划着把店铺重新开张。店铺里,商品摆得整整齐齐,但存货已经不多。“反正没办法经营,索性捐赠给为武汉拼过命的援鄂医疗队。” 韩燕明说,疫情导致店铺损失惨重。“原本为了分散风险,又买下了一家铺子,计划正月初三开业的。现在成了最大的窟窿。3家铺子一个月的租金就将近10万元,一个季度不开门,就基本相当于十几年的积蓄打了水漂。” 旅游业的恢复并非一朝一夕。店铺老板们希望人们尽快恢复对武汉的信心。 “快乐驿站乡菜馆”是户部巷里为数不多的开门店铺,老板谈会友正在忙碌着准备午饭。“一线防疫人员加上隔离点的隔离人员,全部由我提供。至少两百多份。” 从早上四点多起床,谈会友几乎没有休息。他说,“两百多人里不少是老人,所以我们还要给他们另做一些,比如鸡蛋羹、稀饭什么的。” 来自鄂西北大山深处,不到20岁就出来闯荡,年近半百,谈会友在武汉安了家。“房子位于白沙洲,虽然比较偏远,好歹扎下了根。” “社区找到我的时候,我也非常害怕。那时,刚刚封城,街上几乎没有人。但既然政府找了我,是信任,我就要当作政治任务来完成。” 谈会友并不是党员,却对这项“政治任务”看得很重。员工都返乡了,就临时招聘,甚至拉来亲哥哥来帮忙。 经历户部巷的数次改造,谈会友还是有很多感慨。“每次提档升级,户部巷就会焕发新颜,越来越好。不过,户部巷也有些不足,缺一个大型停车场。游客多的时候,街上人挤人,游客们都反映不好停车。” “疫情结束,游客愿不愿意来还是一回事儿。户部巷恢复估计还需要一段时间。”谈会友筹划着先把网购弄起来,熬过这段艰难的时光。 历史上,这里曾是大码头。户部巷便因码头而兴,“过早”的文化也是码头文化的一部分。舟车络绎,人气鼎沸,汇聚江汉五粮、天下干鲜,汉味小吃杂糅了南北之风、东西之味,品类繁多,经久不衰。 民主路的尽头,就是武昌江滩,武汉长江大桥高高矗立。透过围挡的缝隙,可见宽阔的江面上,巨轮穿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