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财经 国内 人文 生活 关注 图库 艺术 关于

专题

旗下栏目: 专题 地市 县域 乡情

“清水河”走红不是对传统的误读

专题 | 发布时间:2019-02-03 | 人气: | #评论#
摘要:北青网2019-01-31 08:48:44 由于历史原因,包括《探清水河》在内的很多北京地方小曲在解放前是流行于风月场所的。如今,我们是否有必要拿这个出身来衡量对传统的理解呢? 其实,如果真倒
北青网 2019-01-31 08:48:44

由于历史原因,包括《探清水河》在内的很多北京地方小曲在解放前是流行于风月场所的。如今,我们是否有必要拿这个“出身”来衡量对“传统”的理解呢?

其实,如果真“倒腾”出身的话,恐怕很多传统艺术都会有瑕疵,然而正是多少辈的传统艺术工作者,他们励精图治,去粗取精,才让传统表演焕然一新。

京剧融花雅于一身,曲艺从撂地走向了剧场,很多濒于失传的民间小曲记典造册,这些无疑都是社会进步之举,也是我们对待“传统”的正确认识。

同理,《探清水河》虽然出身不好,但其唱词经过改编,去了风月气,增加了乡土味儿。事实上,这首歌所讲的原本就是一个“非虚构”的故事,内容本身具有“追求爱情自由”这一主题,曲调上旋律动听而简单。今天有青年人喜欢这样的小曲儿未必是件坏事,也未必就是对传统的误读。

不说张云雷的流行问题,不说张云雷相声水平高低的问题,也暂时不讨论到底是张云雷捧红了《探清水河》,还是《探清水河》捧红了张云雷,此曲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之后,能够登上大雅之堂这一文化现象,我想这不是时代的倒退,反而是时代的进步。

反过来说,为什么北京那么多优秀曲种,包括民间小曲,经过那么多名家大家的演唱,却不能在今天“红”,尤其是大部分青年人那里红起来,甚至流传都成为困难?这些小曲词曲皆妙、悦耳动听,是观众不识和氏璧吗,还是说我们在改编创新、传播推广上缺乏像《探清水河》这样的手段?

我们的传统艺术,尤其是鼓曲有没有真的从今天观众强调“人性”、注重“温度”、喜欢“颜值”、崇尚简约、偏好猎奇、反对说教、逆反正统、讨厌死板、推崇正能量这样的审美特点入手,而不是简单的修旧如旧、简单的照本宣科?

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用历史的、辩证的、唯物的眼光看问题,恐怕是我们在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上最基本的态度。这不能丢。文/水满则溢


责任编辑:良贤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国内 | 人文 | 生活 | 关注 | 图库 | 艺术 | 关于 | 名人堂

Copyright © 2014-2016 中国经济报道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7457号

电脑版 | | 移动版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