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财经 国内 人文 生活 关注 图库 艺术 关于

高层

旗下栏目: 高层 国际 时政 热评

看变化 问冷暖 听民声——重访习近平总书记春节前夕考察过的那些地方

高层 | 发布时间:2019-02-01 | 人气: | #评论#
摘要: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月31日电 题:看变化,问冷暖,听民声重访习近平总书记春节前夕考察过的那些地方 新华社记者 问冷暖,听民声,谋发展,看变化。 从曾经瘠苦甲于天下的甘肃定西,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月31日电 题:看变化,问冷暖,听民声——重访习近平总书记春节前夕考察过的那些地方

新华社记者

问冷暖,听民声,谋发展,看变化。

从曾经“瘠苦甲于天下”的甘肃定西,到千里冰封的内蒙古大草原;从革命老区延安,到红色圣地井冈山;从霜天寥廓的张北草原,到山路崎岖的大凉山……每逢新春佳节,习近平总书记都会深入基层走到群众中间。

春节将至,那些总书记牵挂的乡亲们,日子过得怎么样?总书记关心的问题解决了吗?近日,新华社记者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春节足迹”,重访他看望慰问过的基层群众。

甘肃定西元古堆村:旱塬有了“解渴水”“致富水”

轻转水龙头,就可以喝上甘甜的自来水,定西市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的老人马岗,终于在80多岁的年纪用上了自来水。

甘肃定西,自古“瘠苦甲于天下”。

作家贾平凹探访干旱的定西时,曾这样描述:定西的农民除了完成三件大事——给儿女结婚、盖一院房子、为老人送终,还多了一件,就是打水窖。

“以前挑水吃,遇到雨雪天气,常常摔跤,不记得摔过多少次。”为了水,村民吃尽了苦头,马岗甚至落下腰疼的毛病。

民生为上、治水为要。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提出“尊重科学、审慎决策、精心施工,把这项惠及甘肃几百万人民群众的圆梦工程、民生工程切实搞好,让老百姓早日喝上干净甘甜的洮河水”。

“总书记的到来提振了大家的士气,激励大家齐心协力,加紧攻克技术难关。”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工程时的情景,甘肃省引洮工程建设管理局局长张天革感慨万千。

2014年,甘肃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正式竣工,汩汩清冽的洮河水流进旱塬山乡,激活了贫瘠陇中的希望之源。

2015年,总投资73.06亿元的引洮供水二期工程正式开工,建成后,将有268万余人从中受益,29万余亩旱地变良田。

没有水,注定贫瘠;有了水,一切都活泛了。

引洮供水工程不但解决了城乡用水需求,而且促进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按下“快进键”。

新的一年,带着总书记的嘱托和群众的期盼,建设者们为了“解渴水”和“致富水”仍在继续努力,“甘霖润旱塬”的梦想加速照进现实。

内蒙古阿尔山:棚户区改造实现“安居”梦

玻璃擦得透亮,窗帘换洗一新,年货堆满厨房……冬日暖阳下,几株三角梅、长寿花争芳斗艳。

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市伊尔施镇居民郭永财正和老伴冯秀华兴致勃勃地扫房除尘,为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做准备。

2014年,习近平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来到地处边陲的阿尔山市,并到困难林业职工郭永财家中了解情况。他叮嘱要排出时间表,加快棚户区改造。

回忆总书记来家“做客”的情景,郭永财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

“我还记得,总书记当时冒着严寒、踏着积雪,来到我家。察地窖、摸火墙、看年货、坐炕头,他看到我们生活还比较困难,说要让我们早日住上新房……总书记对我们的关心真是无微不至。”说到这儿,老人眼眶湿润、声音哽咽。

冯秀华接过话茬:“总书记来后第二年,我们就搬进了新房。以前住平房,烧火、捡柴、倒灰,鼻子都熏得黑黑的;如今住上楼房,有了燃气灶和热水器,也不用再跑公共澡堂了。”

2014年起,阿尔山市累计投入资金40亿元,完成棚户区房屋征收上万户,筹措回迁安置房2700套,新建、改造道路和管网等基础设施,取暖难、吃水难、行路难等昔日困扰棚户区居民的“老大难”问题一一得到根治。

陕西延安杨家岭:用教育“托起明天的太阳”

“托起明天的太阳”——

陕西延安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教学楼上的七个红色大字,在阳光下熠熠夺目。

“这些年,学校多次扩建,教学楼由3层变成5层,新增了美术室、音乐室、舞蹈室等6间功能室。教室的水泥地面换成了地板砖,多媒体投影仪换成了电子白板,教师可在上面随意写字、画图,随时联网调阅教学资料。”校党支部书记霍晓林说起学校的变化,倍感欣慰。

责任编辑:良贤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国内 | 人文 | 生活 | 关注 | 图库 | 艺术 | 关于 | 名人堂

Copyright © 2014-2016 中国经济报道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7457号

电脑版 | | 移动版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