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前,印度总理莫迪提出了“印度制造”的战略,表示要将制造业在GDP中的占比从15%提高至25%。 制造业的层次高低,就看手机和汽车。就手机而言,印度当时已有Micromax、Intex、Lava、Karbonn四大本土手机品牌(合称MILK),市场份额高达46%,但全都靠着深圳华强北过活,躺在低价区靠着贴牌策略混日子,印度本土的手机生产企业仅有2家。 怎么刺激本土的手机制造?很简单,找鲶鱼。 于是莫迪政府向中国手机厂商伸出橄榄枝,并把电子器件的进口关税降到5%,希望小米OV们能像特斯拉搅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一池春水那样,能激活印度的手机市场。 莫迪曾公开表示:中国经济发展是值得印度学习的对象,中国的大量资本正是印度甚为看重的外部资源。 2015年是个节点性时刻:印度政府承诺将放宽“在印开展业务”;印度总理莫迪访华,签署超金额合计多达百亿美元的24项合作文件;阿里、蚂蚁投资印度版支付宝Paytm超10亿美元;VC组团考察印度蔚然成风。 在那年,作为先行者的小米召开了印度发布会,雷军在台上还贡献了日后被玩坏的名梗——Are You OK? 而在前一年,他去印度,受到了莫迪的高规格接见,莫迪在社交媒体上直夸“小米是印度制造的重要助力。” 前赴后继的,还有ViVo、OPPO、华为等中国手机厂商。十亿人口级消费市场,想想都钱景可观。 虽然2016年印度又把针对手机零部件降了的关税加了回去,最高税率达20%,但这挡不住中国手机厂商们的投资热情:小米花了35个亿,在印度建了七个工厂;vivo疯狂开设线下门店,计划到2030年对印度投资350亿卢比(约合人民币30亿元)…… 来自高阶生产力的降维打击,经常是打个响指就能摧枯拉朽。更何况,中国手机品牌的强大“卷”力,足以让印度本土品牌无力招架。 正因如此,原本在印度手机市场市占率高达22%的本土品牌Micromax,市场份额越来越低,到了2021年第一季度时都不到1%——前五除了三星,都是中国手机品牌,包括小米、realme、vivo和OPPO。 鲶鱼来了,池子里原有的鱼却“给它机会,它不中用”,这下水池管理人员不乐意了,直接把“水温”往下调。 具体办法就是搞突查。欲加之罪,那就莫须有一下:逃税,洗钱,非法转汇……总有一款适合中资企业。如果不适合,那就量身定制。 像这次限制中国手机厂商卖千元以下的手机,就很蛮横。 据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统计,150美元以下的智能手机,占到印度2022年第二季度手机销售量的1/3,其中8成是中国手机品牌。 不让中国手机品牌卖低价,可不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做”,而是“逼着别人把路让出来,让自己走得更顺”。 只能说,世贸组织的长臂,都穿透不了印度的铁壁。 事实上,对于印度当局的这一系列操作,印度手机和电子产业协会都看不下去了——该协会今年6月曾致信印度政府,认为这些行动造成了行业“深度且没有必要的恐慌”。 但拿别人的头撞墙的人,撞了南墙也未必会回头。 03 莫迪没去过四川,但莫迪政府的变脸水平,无疑可以媲迹许多川剧表演家。 印度为什么对中资企业演了这么一出变脸? 原因不外乎三点: 1、地缘政治因素。 2020年是印度对中资企业态度全面转变的拐点。这跟美国政府掀起的中美贸易摩擦几乎同频。 也正是在2020年,随着特朗普总统访印和“2+2”会谈,美印将两国关系提升为“全面全球战略伙伴关系”。 尤其是在今日,承接了部分从中国迁出的产业链,让印度滑向了产业竞争天平上跟中国相对的另一侧。 2、产业竞争节奏。 电信基础弱、基建水平差、工业底子薄,都是印度提升制造业权重的掣肘。 引入中国手机厂商,帮它积累了供应链体系,相当于打下了地基。如今,大小诺伊达两地,就成了中资手机硬件供应链企业的高度生态聚合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