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久负盛名。王晓典去年到德国考察,他发现,与中国的职业教育是由教育部门主导不同,在德国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行业协会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行业协会制定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标准,分发给企业和学校。企业和学校再分别定具体培养计划。学生在培养全周期,每周会有一定时间在学校学习,剩下的时间到企业实习。毕业时,教育部门会组织学生的结业考试,同时学生还要参加行业协会的考试,拿到从业技能的合格证。在人才供给紧张的大背景下,德国中小企业主对实习的学徒都很好,给其丰厚的待遇,会尽心教授其技能,为的是将人才留下来。在德国和日本,还有着工匠精神的传承。在中国,想要焕发起企业培养人才的积极性,应给予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和震认为,要提升中国职业教育的质量,除了提高职教的内部质量,还要拓宽、修通一线劳动者职业上升通道。“中国的高技能人才的比例是发达国家的五分之一,这说明很多蓝领工人无法上升到高技能的技术等级,没有被社会认可。”发达国家蓝领、白领工资差距基本上都很小,而国内管理层和一线劳动力比起来,工资相差太大。 杜连森在一篇论文中提到,当产业工人阶层地位较高时,职业教育就会是一个富有吸引力的选择,能留住社会的优势阶层,反之会成为社会弱势阶层的无奈选择。职业教育应超越“生存教育”的逻辑,走向“发展教育”,促进社会弱势阶层成为中产阶层的一部分。
(张立、刘洋、李妍、孙莉为化名,实习生田然对本文亦有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