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全球金融市场波动:从“三元悖论”到“二元悖论”(2)
宏观 | 发布时间:2020-07-06
| 人气:
| #评论#
摘要: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体系解体之后,资本跨境流动管制放松。超发的美元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入他国市场。资本跨境流动削弱了各国货币政策当局控制本国
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体系解体之后,资本跨境流动管制放松。超发的美元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入他国市场。资本跨境流动削弱了各国货币政策当局控制本国货币总量的能力。跨境资本流动增强了各国货币数量的易变性,削弱了本国货币发行与通货膨胀之间的相关性。在此情况下,许多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纷纷放弃货币数量目标,转而采取通货膨胀盯住目标。选择通货膨胀目标制固然有货币政策传导效率自身的原因,另一方面也间接承认了在资本大规模跨境流动条件下,各国央行无力精准控制本国货币数量。
21世纪之后,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不断增强。各国资本流动、资产价格和信贷增长等指标的同步性不断增强,逐步形成全球性的金融周期。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各国货币政策当局和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市场稳定目标空前重视。现在各国的货币政策不仅要应对产品市场的价格波动,还要防范金融市场的资产泡沫。尽管宏观审慎监管已经成为各国货币政策的普遍选项,但其并不能覆盖所有的资产项目。
理论上看,货币供给增加的结果总会体现在产品或者资产价格上。给定外资流入规模,被监管的产品和资产价格上升越小,不在监管范围内的资产泡沫越严重,发生金融危机的概率也越大。因此谨慎地的说,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并不能确保下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不再爆发,也不能从根本上增强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稳定全球金融市场不能单靠每个国家的货币政策框架和金融监管体系转型。最根本的手段还是通过全球流动性供给机制的改革,从源头上降低发生全球金融危机的风险。
(作者范志勇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