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内外联动,增强报道贴近性。利用新华社全球平台布局优势,国内分社和驻外分社积极开展“内外联动”,让中国的人和事与国外受众产生直接联系,以此拉近报道与国外受众之间的距离,有效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随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山西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山西分社不断增强“内外联动”的主动和自觉,立足本地实际情况,将突破口瞄准新华社14条外文发稿线路,主动设置议题,一国一策、应联尽联。例如,联合新华社东京分社、首尔分社、莫斯科分社,共同采制了“全球连线|非遗出海:刀削面里的中国功夫、知味中国老陈醋、花间一壶酒”系列报道,展现了中国非遗产品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稿件播发后被300余家媒体采用;与新华社马德里分社、巴黎分社联动采制的《中国番茄小镇里的“西班牙味道”》《中国琉璃“闪耀”法国巴黎》等重点稿件,也都取得了良好海外传播效果。 加强海媒直播,增强报道沉浸感。山西分社积极创新“第二个结合”对外宣介方式,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媒直播报道,充分发挥直播现场感、沉浸感强的优势,在直播文物壁画、考古遗址等过程中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观、价值观、发展观,以此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受到海外受众喜爱。 近一年来,新华社山西分社已经推出30余组重点海媒直播报道。《从使用冰箱到抓鱼——探访中国壁画博物馆里的古代迷人世界》《中国黄河沿岸的史前石头城有何玄机》《走进千年古墓,看看中国古人如何生活》等直播,均吸引大量海外受众观看,单条最高海媒浏览量近300万次。良好的直播氛围和传播效果,带动多名对内文字记者独立开展海媒直播,有些稿件还获评新华社月度影响力稿件。目前,新华社山西分社正积极探索打造海媒直播网红账号,进一步提升海媒直播特色和影响力。
▲2023年2月3日,新华网播发《中国年,来山西》海报 三、充分发挥智库职能 着力做好文物报道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赓续中华文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在有关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报道上,新华社山西分社加快推进“喉舌”“耳目”“智库”三大职能深度融合,通过智库调研强化“思想赋能”,对文物保护中涌现出的好经验好做法,精心梳理总结;对出现的苗头性问题,加强研判跟进;对各类文物破坏行为,及时进行监督。近年来,新华社山西分社采写的多篇文物保护舆论监督和智库报道推动问题有效解决。 一是及时报道文化传承保护的先进经验和最新成果。 我国历史悠久,各类文化遗产众多。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和活化利用好这些文化遗产任务艰巨,面临的困难和困惑也不少。正因为如此,及时发现和报道先进经验做法、最新研究保护成果,供各地借鉴就显得弥足珍贵。新华社山西分社先后挖掘采写了有关探索文物认养机制、老城保护从保数量迈向塑气质、消除文物安全隐患等多篇报道,为我国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机制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是围绕文保新问题、理论创新等,积极建言献策。 在文化遗产保护中,新华社的智库功能独特重要。这要求记者善于建设性地研究问题、发现问题,并能提出真正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山西分社历来注重这方面的能力建设,鼓励记者成长为专家型记者,鼓励“以老带新”拓宽报道视野,围绕“长城保护现状”“非遗工坊”“红色文物小镇”“云冈文化”“关公文化”“陶寺遗址”等多个细分领域,发现问题并建言献策,多条建议被相关职能部门采纳。 三是积极开展监督报道,为文物保驾护航。 积极开展文物保护建设性监督报道,是新华社山西分社一以贯之的做法。正所谓:“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有5万余处不可移动文物,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生活工作在这样一个省份,我们坚决当好文物的守护者。近年来,新华社山西分社累计采写了上百篇文物保护监督报道。有关非法拓印名碑牟利、五台山生态隐患、陶寺遗址成果利用滞后等报道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有力推动了问题解决,有效保护了文物安全。(作者赵东辉系新华社山西分社社长、柴海亮系新华社山西分社副社长、吕梦琦系新华社山西分社总编室副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