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财经 国内 专栏 生活 关注 图库 艺术 关于

文化

旗下栏目: 音乐 红木 收藏 艺术

故宫院刊︱刘潞:从乾清宫功能变化看清廷的理政制度(4)

文化 | 发布时间:2020-03-11 | 人气: | #评论#
摘要:清代奏事制度,因清帝各人的理政方式不同而差异甚大。康熙朝皇帝多是乾清门御门听政,部院大臣奏事,一般是持折面奏。《起居注》中曾有康熙皇帝因

 
清代奏事制度,因清帝各人的理政方式不同而差异甚大。康熙朝皇帝多是乾清门御门听政,部院大臣奏事,一般是持折“面奏”。《起居注》中曾有康熙皇帝因奉太皇太后与皇太后避暑瀛台,无暇御门听政时,明确要求“各部院奏章俱交内阁转奏”的记录。其中一个“转”字,表明各部院大臣上奏,是各自持折面奏。至三十二年,情况依旧如此。这年十二月,玄烨以部院大臣中有年迈者每日入朝太辛苦为由,下令“自后,年六旬以外大臣,令其量力,间二三日一来启奏。至折本内遇紧要事,朕有上谕传进,尔等方来请上谕,若无朕上谕,尔等将折本汇齐,亦间二三日一来启奏。”大臣们遂提出可将奏折交送内阁:“臣等敢请每日奏章,交送内阁,皇上隔三四日御门一次。听理引见人员与绿头牌启奏诸事。”这说明,直到这时大臣上奏仍各自持折,尚未形成前述批本处一节中所述,奏折需由内阁五所经批本处再呈奏的制度。奏事时,大臣需先向内奏事处递交绿头签,即写明奏事者身份姓名的牌签,以便皇帝明了此折为何人启奏。上述康熙三十二年十二月的君臣对话表明,绿头签制最晚于康熙朝就已建立了。
 
随着雍正帝将理政中心迁入养心殿,设立军机处,清帝理政方式逐渐定型,奏事制度也逐渐健全。据嘉庆朝文献载,奏折是拂晓时分在乾清门递呈。乾清门会在“寅正”即黎明4点开启,开门前,奏事处的章京早就“豫俟于门外,门启,乃接折”。在京各衙门的奏折,均需存放于黄色折匣内,若所奏内容为机密之事,黄匣处还需加封。而外省的奏折,“皆固封加贴印花,外加夹板”。
 
世代居住京城的光绪朝举人震钧,对奏事制度有生动的记录。兹抄录入下,或有助于我们对清廷奏事之制有更感性的了解:
 
内廷奏事之制:每日子正,部院各以笔帖式持折,至东华门外少候。门启,随奏事官以入,至景运门内九卿群房,以折匣及本衙门印片一纸同交奏事官,奏事官登之于簿。少顷,乾清门启,奉之以入,至内奏事处,交奏事太监以达御览。时不过丑正也。乾清门石栏上置白纱灯一,递事者以此灯为表缀,若灯移至阶上,则事下不久矣。少顷,奏事官徐奉而出,高呼曰接事!则群集以俟。奏事官呼某衙门,则某衙门人前,奏事官手付口传,曰依议,曰知道了,曰接事,曰另有旨。
 
“时不过丑正”,即午夜两点,远超嘉庆朝的递折时间了,早得有些违背常理。震钧的描述,让我们对光绪时期奏事制度有了新的了解。其背后或有更多隐秘,因不在本文的论述范围,笔者将另行探讨。
 
建筑功能转换与制度变迁背后的动力
 
上文我们讨论了乾清宫功能变化的过程,也讨论了功能变化所导致的御门听政等制度的确立,及懋勤殿、批本处、内奏事房的设立。下面,进一步讨论乾清宫功能变化的动力、变化与执行者的关系、变化对清代宫廷制度产生的影响。
 
“御门”地点的选择,可以是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的一个视角。
 
上文已述,御门听政是清入关后采取“清承明制”的产物。按此逻辑,清代御门听政亦应属常朝仪并安排在太和门。而且,太和殿已修葺完毕,具备了理政条件,康熙帝正是先在太和殿举行亲政大典后,才于乾清门行御门听政之制,《清圣祖实录》记载:“上躬亲大政。御太和殿⋯⋯是日,御乾清门听政。嗣后日以为常。”显然,清代的御门听政并非完全承袭明制。在清制中,此制位列宫廷仪典而非朝政大典。
 
既然太和殿已具备了理政功能,为什么“听政”之处,既非太和殿,亦非玄烨彼时的寝宫称“清宁宫”的保和殿?反而选择了两年后才会入住的内廷乾清宫之乾清门?目前尚未发现直接的文献证据,但我们可根据当时的情况进行分析。康熙六年时,宫廷大事的实际决策者,除鳌拜等四位辅政大臣外,最重要是太皇太后,她经历了太祖、太宗、顺治与康熙四朝;太宗朝17年盛京宫廷的变化,对彼时身为永福宫庄妃的太皇太后的思想,必定产生深刻的影响。
 
天聪十年,皇太极称帝后,“定宫殿名,中宫为清宁宫、东宫为关雎宫、西宫为麟趾宫、次东宫为衍庆宫、次西宫为永福宫、台东楼为翔凤楼、台西楼为飞龙阁、正殿为崇政殿、大门为大清门、东门为东翼门、西门为西翼门、大殿为笃恭殿”。位于清宁宫正南的崇政殿,从此成为皇太极常居之处。从名称上看,崇政殿为“正殿”,当年为太祖所建之笃恭殿(即大政殿)为“大殿”,可见两者是有区别的。从功能上看,两者差别亦颇大。笃恭殿是举行更为正规礼仪或重大军务之地,如皇太极称帝上尊号、“颁诏大赦”、凯旋献获等。
责任编辑:良贤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国内 | 专栏 | 生活 | 关注 | 图库 | 艺术 | 关于 | 名人堂

Copyright © 2014-2016 中国经济报道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7457号

电脑版 | | 移动版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