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过十年深耕,企查查已建立起覆盖个人用户与大型企业的完整生态。从2014年上线C端会员产品,到2016年推出首款付费产品,再到拓展多层级产品体系,其成长轨迹清晰可见。 02 错误关联失信记录 曾涉侵权官司 如果说企查查的商业故事建立在对外公开数据的加工上,那么它的挑战,也同样来自数据本身。 企查查的商业模式基本为:将散落各处的公开信息,通过清洗、加工和算法匹配,变成用户愿意付费的商业情报。这就像用免费的食材,炒出一盘价值不菲的招牌菜。 据《招股书》披露,这条数据加工链的上游是各类数据来源,包括官方渠道、公开信息及第三方供应商;中游划分为通用型和专用型商业大数据服务商;下游则覆盖金融、法律、制造、政府、互联网等众多领域。企业客户通过这些加工后的数据优化业务流程、发现商业机会。
图源:《招股书》 但这个故事的B面是:当数据量以亿计时,准确变得和速度一样重要。 2019年,企查查给VIP用户推送了一条"蚂蚁微贷进入清算程序"的消息。这条消息被媒体广泛报道,但有个问题——这是条过时信息。蚂蚁金服随后澄清,相关清算程序早在三年前就已终止。这场乌龙以法院判决企查查构成不正当竞争、赔偿60万元告终。 类似的准确性问题不止一例。据“律胜律法服务”报道,江苏某船务公司成立于2011年3月,早年使用的‘江阴市某船务有限公司’名称在其完成变更后,被另一家新成立的公司注册使用。尽管两家公司名称高度相似,但组织机构信用代码完全不同,是不同的法律实体。2018年,后者因未履行法院裁判,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 而企查查错误地将两者进行了关联。2021年,江苏某船务公司意外发现,这条本不属于自己的失信记录,赫然出现在其企查查官方信息页面上。经向企查查运营方反馈后,错误信息被删除。 然而,这场风波并未彻底平息。2024年5月27日,该公司发现这条“失信记录”竟再次被关联至自身名下。也就是说,同一错误在3年内重复发生。尽管在二次反馈后,信息于5月31日被删除,但该公司认为,企查查平台两次三番的错误关联行为,已对其商业信誉和征信造成了实质性损害,最终选择诉诸法律,要求平台公开致歉。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企查查公司本身系通过所开发的数据产品经营获利,其在数据核查时应尽到较普通转载网站更多的注意义务,避免数据失真。法院最终判决企查查公司应在企查查网站江苏某船务有限公司详情页刊登致歉声明,并赔偿相应的经济损失。
图源:罐头图库 此外,2025年9月,企查查平台显示“百度投资四维智联”,而公开信息显示四维智联的投资方包括腾讯、滴滴等,并未有百度。实际上,百度此前还采取过法律行动,就四维智联的著作权侵权及不正当竞争行为发起诉讼。经媒体询问后,目前该信息已被修正。
图源:企查查 北京爱申律师事务所陈雷律师认为,企查查已获得企业征信机构备案,有资格收集企业信息,如按照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公开方式展示某企业的自然人股东信息,属于“适当处理”,并不违反法律规定。但应注意,对于其关联该自然人股东投资的其他企业信息、向公众进行“自身风险”“周边风险”或“预警提醒”等提示,涉及到对公开信息的再加工。 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韩若君律师认为,如果其将个人信息错误地进行关联,甚至基于错误信息作出相应的建议及报告等会对个人产生重大影响的行为,可能损害个人的信用评价、社会评价,可能会超出“合理处理”的法律界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