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财经 国内 专栏 生活 关注 图库 艺术 关于

科技

旗下栏目: 科技 汽车 健康 旅行

英伟达的泡沫,或许能再吹5万亿美元(2)

科技 | 发布时间:2025-10-31 | 人气: | #评论#
摘要:典型的例子是上个月英伟达向OpenAI递出的1000亿投资案。 英伟达方面表示,将向OpenAI投资1000亿美元,建设10吉瓦功耗的数据中心,以当前的Blackwell芯片的能

典型的例子是上个月英伟达向OpenAI递出的1000亿投资案。

英伟达方面表示,将向OpenAI投资1000亿美元,建设10吉瓦功耗的数据中心,以当前的Blackwell芯片的能耗换算,差不多相当于500万块B300芯片。

再结合OpenAI向甲骨文购买云服务,一个“三角游戏”的格局至此成型。

虽然这种“无中生有”的商业模式引发了业界的高度担忧,但你是否发现了一个问题:

即在这个链条中,由OpenAI分担了“生产者”的角色,甲骨文分担了“基础设施建设者”的角色,而英伟达扮演的更像是传统意义上的“能源提供方”。

如果这个商业模式未来能够复刻,能么本应由英伟达承担的风险就可以无限向下游转移。

毕竟,在任何一场经济泡沫中,无论人们所站的立场如何,都不会去怀疑“石油是否存在泡沫”、“电力是否存在泡沫”。

当然,这一切的大前提是,算力能够真的如黄仁勋所设想的那样,成为新时代的能源。

 

英伟达还能赢多久?

 

在我们讨论英伟达泡沫时,其实更多的是在讨论这波AI是否存在泡沫?

答案毫无疑问,而且要比之前的几波互联网泡沫更大。

比如今年爆火的核聚变研发公司OKLO,在三年零营收的背景下,市值被捧到250亿美元,这一切仅源于奥特曼认为“超大计算集群对电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一个连小型化托卡马克装置都没有实现的行业,就被认为是解决电力需求的良药,这其中的逻辑关系是什么,实在让人捉摸不透。

OKLO并不是孤立,从今年开始,越来越多的“AI附属型产业”得到资本青睐,这种完全意义上的“融资驱动型”行业,大概率会加速AI泡沫的破裂。

不过,对于英伟达来说,在未来一到两年内,这个泡沫一定可以继续吹下去。

因为还有很多“技术驱动型”产业仍未得到释放,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提到的“释放”并不是“能不能提高营收、能不能创造利润”,仅仅指的是“能否大规模消耗算力”。

用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来说明,在具身智能行业中,英伟达开发的Isaac GR00T平台如今被从业者广泛使用,它最大的用途是可以从少量的人类演示中创建大量的合成运动轨迹,减少从真实世界中收集高质量数据集的工作。

这些工作和英伟达有关吗?只能说关系非常有限,但在使用Isaac GROOT训练的过程中需要消耗掉大量算力,比如用在GROOT-Dream Blueprint中输入单张图片,然后生成机器人在新环境中执行任务的视频,用于教会机器人如何执行。

也就是说,未来无论模仿学习的范式会怎样变化,甚至具身智能这条路能否走通,都不会耽误英伟达在今天创造了一个可以消耗算力的场景。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在今年的GTC大会上,黄仁勋提到的“物理AI”、ARC平台、超级计算网络以及自动驾驶的布局,甚至是提前为量子计算打造的NVQlink接口——哪怕目前市面上没有任何一款量产的量子GPU,这些都属于能够大量消耗算力的阵地。

可以看到,基本目前围绕AI的所有研究方向,英伟达都替下游客户描绘好了蓝图。

再回到AI泡沫何时破裂的问题上,我们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所谓“泡沫”是一个金融概念,而对于英伟达来说,它担忧的问题是未来会不会出现大范围的算力闲置,至于下游行业能否走出成熟的商业化路径,不是这家公司所关注的核心问题。

而从、基于深度学习所衍生出的研究方向来看,恐怕还没有到讨论“算力过剩”的时刻。因此,短期来看英伟达的泡沫大概率会继续吹下去。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798951.html?f=wyxwapp


责任编辑:网络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国内 | 专栏 | 生活 | 关注 | 图库 | 艺术 | 关于 | 名人堂

          Copyright © 经济报道网&北京新华佳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7457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29445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海24062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3228

电脑版 | | 移动版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