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虎嗅APP  
			 出品 | 虎嗅科技组 作者 | 丸都山 编辑 | 苗正卿 头图 | 视觉中国 10月29日美股开盘后,英伟达的股价突破210美元,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家市值达到5万亿美元的公司。 距离上一次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时间过去仅仅4个月,此时再讨论英伟达股价是否存在泡沫已经没有多大意义,唯一的问题是,这个泡沫会不会迅速破裂? 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个泡沫可能刚刚被吹起来。即便未来英伟达市值较今天实现再翻倍,都不会让人感到丝毫意外。 接下来,笔者将从两个维度阐述支撑英伟达泡沫的底层逻辑。 
 “非常规”芯片公司
 剥开英伟达向外界描绘的宏伟蓝图,也不去讨论那些被人反复提及的生态护城河,仅把它当作一家纯粹的芯片公司来看,也大概能够理解资本市场对这家公司的非理性判断源自哪里。 首先,我们来找一家历史上也曾创造过市值增长神话的芯片企业作为对比: 1996年-2000年之间的英特尔基本符合这个特征,在这期间英特尔的市值从1200亿美元暴增至5090亿美元。 无法否认的是,这一时期英特尔的股价受到了“第一波互联网泡沫”的拉动,但根本上支撑股价的还是它与PC市场的共振。 这里出现了两家公司的第一处差异,即当年的英特尔增长源于与单一PC深度绑定,而英伟达则面向AI、数据中心、消费级显卡和自动驾驶等更多元化市场。 从业绩上来看,1996年-2020年英特尔公司营收分别为208亿美元和337亿美元,五年复合增长率为12.6%。同样的指标套在英伟达上,从2022财年-2025年,这家公司的营收复合增长率超过100%。 而在今年的GTC大会期间,黄仁勋还表示预计到2026财年Blackwell和Rubin架构GPU将累计实现超过5000亿美元的收入。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90年代的英特尔是一家完全意义上的IDM企业,即在芯片产业链中覆盖设计、代工、封测、销售全流程,这导致它产生的大部分利润,都投入到产能提升之中,而英伟达作为一家Fabless企业,完全摆脱过去芯片公司的重资产桎梏,也跳出了“投资——再生产”的循环。 现在我们再来回顾那个问题,今天英伟达的市值神话,是否真的完全源于“非理性”? 
 当算力成为能源
 上文中提到的发生在2001年的“第一次互联网泡沫”,经常会被人拿来套用在当前的AI行业上,进而证明英伟达一定会“站得越高,摔得越狠”。 某种程度上,这种判断有一定合理性。因为如果把当时的互联网企业拆分为三类,大概就是: 第一类,“门户与眼球”阵营。典型的代表是雅虎,他们相信互联网的核心价值在于用户注意力,控制了用户的入口(浏览器、首页),就控制了互联网的价值链。 第二类,“新经济颠覆者”阵营。典型的代表是亚马逊,相信互联网将从根本上重塑所有传统行业。 第三类,“基础设施”阵营。典型的代表是思科与WorldCom,他们相信无论互联网怎么发展,由无数交换机和光纤组成的管道都是不可或缺的。 从事后来看,由于第三类厂商由于对流量预期的乐观预测,纷纷举债投资,导致在互联网泡沫破裂后,他们成为受冲击最严重的环节,部分诸如WorldCom这样的老牌巨头,直接宣布破产。 但问题是,在这一波AI浪潮中,英伟达算是“基础设施”阵营的企业吗? 如果在两年前,那么它一定算。而到今时今日,在AI产业链中,英伟达的角色可能更倾向于是一家“能源企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