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轶喆说,10年的时间,他跟邓龙威之间的关系早已超越了医生和患者,变成了朋友。他会经常打电话、看邓龙威发朋友圈又到哪里去拉货了。“邓龙威平时有医学方面的问题也会问我,这种关系我觉得挺难得的。” 小支架与火星探测器同获大奖 从地图上看,黑龙江省双鸭山市距离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距离有近2700公里。邓龙威需要先开车1.5个小时到市里的高铁站,再耗时3个多小时乘坐高铁到达哈尔滨,然后从哈尔滨坐3个多小时飞机到达上海。 作为一名货车司机,邓龙威早已习惯了长途跋涉。 生病之前,邓龙威几乎每天都工作到半夜十一二点,一天短则跑一二百公里,长则三四百公里。长期高强度工作和过量吸烟,导致年仅30岁的邓龙威心脏病发。年纪轻轻,两个孩子尚幼,小的才一岁。顶梁柱突然倒下,让这个家庭陷入黑暗。 直径仅有几毫米的心脏支架,重新撑起了邓龙威的生活。“记得当时做完手术回家,女儿才1岁,儿子也才8岁。现在转眼儿子都18岁了。”姜霞感慨道。 做完造影手术之后,邓龙威在病房休息,跟记者聊起这些年的一些经历和感触。他说,当年手术做完后,他便觉得呼吸顺畅了很多。这些年,他尽量清淡饮食,烟也戒了,除了吃降血脂的药以及阿匹斯林外,其他的跟以前没什么不同。 而这个小小的支架,是几十人的团队努力多年的结果。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沈雳全程参与了这一过程。 他介绍,葛均波院士早在1999年开始就致力于冠脉支架的研发,并研发了国内第一代可降解涂层的药物洗脱支架,当时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和临床疗效。“后来葛院士想,药物涂层既然可以降解,是不是可以做一个完全可降解的支架?” 沈雳说,研发完全可降解支架的初衷来源于冠心病的血管狭窄治疗,从病理生理学来说,不需要对血管进行永久地植入支撑,在支架改善了血管狭窄以后,可以逐步地退出或者逐步地降解。 正是在这个理念的推动下,可降解支架的概念于2005年被提了出来并申请了专利。但从概念到产品的诞生,还有一段很长的路需要走,因此葛均波院士及团队便与威高介入医疗集团子公司山东华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始了产学研的合作。 从选取合适的材料开始,这款名叫“Xinsorb心祥”的支架在中山医院的科研平台上完成了200多头临床前动物实验研究后,取得良好结果,其性能与当时市场上主流金属药物支架相似。 葛均波院士亲自完成了生物可吸收支架人体探索性研究支架植入手术,30位受试者经过180天的冠脉造影复查后,无一例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和支架内血栓症状。 2018年8月,这款支架进行了首位植入患者的5年冠脉造影及腔内影像学随访,随访结果十分优秀。这位患者便是邓龙威。 2020年3月,“Xinsorb心祥”支架通过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成功上市。目前产品已在700多家医院为28000多名患者成功植入,在同类产品中市场占有率第一。 2023年9月19日,“Xinsorb生物可降解支架”系统斩获CIIF(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大奖)大奖。同时获奖的项目既有“‘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环绕器”这样的国之重器,又有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网联、新材料、合成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高精尖技术产品。能够从医疗领域众多佼佼者中突出重围,成为“中国智造”其中一员,足见其产品的含金量。 对于能够参与到“Xinsorb心祥”支架的研发中,沈雳深感幸运。“其实可以说整个科室的,几乎主力的冠脉的教授其实都参与其中了,像葛均波院士、钱菊英院长、王奇兵主任、葛雷教授、吴轶喆教授。后来还有很多博士研究生都参与到我们研究过程来,毕业后成为我们科室的骨干,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团队其实培养了很多优秀年轻的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