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战士谢志坚的一双草鞋。当年,他的心上人春秀姑娘得知谢志坚要随红军部队战斗转移远征,连夜用黄麻编织了这双草鞋。解放后,谢志坚从甘肃回到于都工作,而春秀姑娘已被国民党杀害。他将草鞋捐赠给了纪念馆。草鞋上的红心绣球,是谢志坚为纪念春秀姑娘特意绑上去的。(央视记者郭晗光拍摄)
△纪念馆展出的“草鞋地图”。这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时,用红五星和80双草鞋绘出的中国地图。(央视记者邢彬拍摄) 追溯85年前的那一场夜渡 时光倒流85年,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8.6万人集结于都。中央红军为了隐蔽战略意图,避免飞机轰炸,连续多天架设临时浮桥,晚上渡河,早上拆桥,不留痕迹,安全顺利地跨过长征第一渡。30万于都人民共同保守着一个天大的秘密,被一些研究者称赞为奇迹。在于都,《时政新闻眼》采撷到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于都县的这座客家民居——刘次垣民居建于清代,约有两百年历史。它曾经是红军部队集结出发时的临时居所中的一座。墙壁上的许多红军标语保存至今。(央视记者沈忱拍摄)
△刘次垣民居中的一扇门,只剩了半块门板。《时政新闻眼》发现,这座民居中的许多门都缺失了门板。(央视记者沈忱拍摄)
△阁楼上的一些房梁已被锯走。住户将它们送给红军搭建渡河的浮桥。(央视记者沈忱拍摄)
△这座民居没有门板,夜不闭户,就这样过去了85年。(央视记者沈忱拍摄)
△居住在这里的李美珍老人,今年已经92岁了。她嫁到这里以后,才知道家里缺门少梁的缘故。(央视记者沈忱拍摄) 当年,为支持红军渡河,于都河沿岸群众倾尽家中木材,捐出门板、床板甚至棺木的不在少数,最终在约30公里的河段架起了5座横跨600多米宽水面的浮桥。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中再现了军民为避免敌机侦察被发现,在夜间搭建浮桥的场景。(央视记者郭晗光拍摄)
|